应天故事汇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九 | |
|
|
所以,不管是认识清楚的还是认识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已没时间进行理论上的争论。袭击、伏击不断涌现,这时需要的是打鬼子的招木。游击战、运动战、游击运动战的争论不得不暂时搁置。 在太原失陷后,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毛泽东及时指出:“太原失陷后,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游击战争将以八路军为主体,其他则附于八路军,这是华北总的形势。” 原来对山地游击战想不通的将领,原来认为国共两军几个胜仗就可以将太原建成华北抗战的堡垒的将领,对日军的侵略本性及战争准备认识不足的将领,在形势愈来愈按照毛泽东的预想发展时,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为此,毛泽东在连续三封电报内对新的作战任务进行了说明。 11月8日的电报中说:“129师全部在晋东南,120师在晋西北,准备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非至有被截断归路的危险时,其主力不应退出山西,具体部署由朱彭行之。” 11月9日电报中,认为林、贺、刘三个师及创建晋察冀的聂荣臻部“须重新部署”。“部署纲领:以控制一部为袭击队,大部尽量散于各要地,组织民众武装为第一义。” 11月13日,电报进一步指出了“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多打小胜仗”,“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在同一封电报中还指示:“刘师应以师部及陈赓旅位于大行山脉地区,多打几个小胜仗”。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及毛泽东的指示将三十师部署于4点,形成了支撑华北敌后抗战的4个战略支点。115师聂荣臻部开创晋察冀根据地;115师主力转向汾河流域和晋西;120师仍留太原附近,相机向晋西发展;129师主力深入晋东南,开创太行山区根据地。 129师实行战略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石拐会议”。石拐是和顺县的一个镇,在石拐镇召开的这次129师党员、干部会议,是129师进入太行山开辟根据地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会议。 会上,刘伯承传达了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部署了129师今后的行动方向与任务。 当刘伯承宣布“129师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活动”后,129师与八路军其他部队一样,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真正进入了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方式,并在敌后创造了让日军害怕、痛恨而又无可奈何的抗日根据地。 刘伯承发布的命令规定得很具体:每个团的各个营都抽出一个连,组成工作队或游击支队,到指定地点同中共地方组织、游击队一起工作。 此后,129师派出的一支支游击支队和工作队像种子一样遍布在晋东南广阔区域内。 师政治部主任宋任穷、组织部长王新亭等率领工作团和步兵分队,到了晋东南沁具、长治两个中心区,这两个地区有牺盟会的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普遍,群众基础较好。 桂干生、张贻祥率领一游击支队到平和公路以东、正太路以南、平汉路石家庄至内邱段以西地区活动。 张贤约、张南生率领一个先遣支队,到辽县以南、平汉路邢台至磁县段以西及漳河以北地区活动。 秦基伟、赖际发率领的几支游击队与工人游击队汇合,组成晋冀豫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又称秦赖支队。 ——向下派遣游击支队并不像派部队出去打个埋伏那样顺当,大家虽然知道撒出去是“种子”,但更愿意留下来当“拳头”。 当刘伯承将769团副团长汪乃贵找来,准备派他出去成立汪乃贵支队,到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活动时,汪乃贵说:“叫我带兵打仗还凑合,让我去拉队伍扩地盘非砸锅不可。我大字不识几个,记个指示看个文件都成问题,怎么挑得了这副担子呢?” 一向幽默的刘伯承这次严肃起来:“一不是叫你当山大王,二不是叫你考前清秀才。闹革命,打日本,你是专家,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也是我们的老传统。不会记笔记,你就‘结绳记事’。这个司令你要坚决去当,还要想办法当好。你还有意见吗?” “没有意见了,我服从分配。”汪乃贵愉快地答道。 从战略转变后到1938年4月粉碎日军对太行山区九路围攻止,129师将64个连队中的41个连队,占总数的2/3,分遣到各地开展游击战争。新建立的游击支队多如雨后春笋,有的有几十人,十几争枪,有的只有十几人,几条枪。 在129师成立军区,建立军分区时,几支较大的游击支队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军分区的主力部队。以后,撒下去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八路军的武装力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太行山区各县都建立了游击队,各支队的人数,有几十人的,也有几百人的,甚至多到上干人的。开始时先发展成了补充团、独立团和骑兵团。为了进一步正规化,也为了突破国民党对八路军力量的限制,以后又逐渐整编为教导旅、新编旅、暂编旅。 “化整为零”是太原失陷后八路军战略调整的主要特点,零散的小部队能够生存、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正是日本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即八路军拥有人民的支持。与此相反,日军从下敢“化整为零”,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游击区和根据地使周围的日军有了一种“敌后”的感觉,他们不敢分散活动,更不敢单独行动。 其实,当日军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中国后,他们确实已经在战略上将自己置干了“敌后”,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他们终究逃脱下了处处挨打,到处遭袭的命运,犹如一匹野牛来到了它不该来的地方。 §点、线、面 点、线、面首先是物理学的概念,而后才是地理学上的概念。而到刘伯承用点、线、面来描述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态势时,又赋予了这三十概念以新的含义。 在刘伯承的辞典中,“点”已经不是抽象的概念了,点指被日军占领的重要城镇,线指与各个城镇、据点相连的公路、铁路等重要交通线,面则指点与线贯穿其中的广大区域。这时的点、线、面已经是一个战略概念,已经被赋予了重要的军事意义。日军的企图是夺点、造线、进而控面;八路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先将自己渗透到面之中,然后切断线,最后孤立点。 八路军与日军围绕着点、线、面进行了长期而复杂的斗争。日军占点时尚信心十足,日军参谋本部在战争之初叫嚷要在三个月至多在半年内占领整个中国,表明了日军对占点确有十足的自信。当时中国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主的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并且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精锐师只比日军一个师团的人数和装备稍逊一些,但是战斗中能够得到的上级对本级的重火器支援和空军支援的数量的区别,使双方的作战能力的比较失去了意义。再加上国民党军特别是杂牌军协调、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日军攻城夺寨虽不能说轻而易举,但也是十拿九稳。日军从北向南,夺平津,占石家庄,攻太原;逆长江而上,打上海,下南京,一直攻到武汉,最后被大山挡在了四川盆地之外。 点在日军眼里只是表明他们成功与荣誉的一枚枚勋章。 在夺点成功后,日军在线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且不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铁路只能本省通行,与外省铁路根本不通用,而且贫穷落后的;日中国很多地方连公路都没有,更不用说铁路了。日军为了发挥点的作用,需要修筑公路、铁路,以点带线。为了形成点与点的联系,互相支援,就需要修路、筑路。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