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关注问题——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理性视野
作者:黄海春
问题意识,是一种科研意识
所谓问题,就是有待解决的疑难,就是事物的矛盾,是知与不知、明与不明的对立统一。有问题,才有课题;有问题,才有科研。作为一名教师,或者教育科研工作者,如果你有很前卫、或者很现代的教育理念,并不表明你就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只有当你的思维触角深入实际,理性地关注问题时,你的科研意识才真正确立起来。所以,对问题的关注,是一个人思维活动和研究工作的开始。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效益还没有充分地展示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科研人员包括教师缺乏这种关注问题的科研意识。教育教研人员如果深入实际不够,如果没有向下的眼光,那么对于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工作使命往往就表现为一种茫然或者麻木;一线教师如果观察实际不够,如果没有质疑的精神,那么,对于自身工作就找不到提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往往就会表现为停滞不前,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黔驴技穷。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教育的发展正面临许多新情况,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关注,教育科研工作将会出现危机,走向迷失。如果没有了教育科研的支持和推进,教育也许难免误入歧途。
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秩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工作的秩序,其实就是工作的规律。任何工作,离开了秩序和规律,效率和效益便无从谈起。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秩序应该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发现问题。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或者有意义的问题,是研究工作的起点。问题引发研究,深刻的问题导致深入的研究,因此确定问题,即我们常说的选题,对于研究工作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问题虽然可以来源于书本,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实践,所以,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其次是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搜集材料,马克思曾经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3]充分地占有材料就是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材料越丰富,就越能多侧面地反映问题的实质。二是分析研究,使我们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4]三是形成理论或是形成指导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是研究的结晶,是研究者理性思维的成果。
最后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伴随于研究问题的过程之中,又后续于研究过程结束之后。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就在于它是直接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或者说,它最终就是要解决问题的。通过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才体现出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秩序,和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人类的认识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基础教育科研工作也正是要遵循这样的秩序和规律,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功能。
关注问题的基础教育科研的工作特性
显然,关注问题的教育科研,与关注理论、关注书本的教育科研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把理性的视线投向教育实践的广阔领域,关注问题教育、问题教学、问题学生、问题课堂、问题管理等等。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在研究方式上,以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生成性研究为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课题研究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有科研实力和科研积极性的学校往往是等着、盼着、争着上级教育科研部门下达的规划类课题,然后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评奖的等次,也往往和是否属于这类课题有关,这种研究其实是一种指导性、预设性的研究。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种研究的成果常常是写手们的“笔下生花’,成为“温室的花朵”、“墙上的芦苇”,成为学校的一种装饰。然而今天,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于是,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校长与教师们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自发地展开研究,同时寻求科研部门的专家指导,从而使研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生成性研究。
2.在研究重点上,以实际问题为主
自下而上的研究,出发点不是一种教育理论,也不是一种教育的政策或法规,更不是专家们的主观臆想,而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所面临的大大小小、层次多样的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领域,校长所面临的一般是整体性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教师所面临的一般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就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善于发现和提炼这些问题,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发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因此,这种指向问题和实践的研究才是真正具有价值和效益的研究。当然,问题众多,究竟研究什么,是需要选择的,而当问题确定之后,怎样进行研究,更需要认真思考。
3.在研究类型上,以行动研究为主
过去,大部分教育科研主要是一种实验研究,这种研究一般需要有理论假设,需要严格控制变量,需要对测量工具进行严格的检验,因而对研究者的理论素养、统计分析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大大地制约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现在,中小学更多的则是采用行动研究,即“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求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为的目的”。[5]可见,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把行动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过程和实践过程是统一的,成为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本身也是实践者”。[6]这种研究强调反思、跟进和矫正,主要依托经验来进行,当然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目前,这是最适应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采用的一种研究模式。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教育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在研究方法上,以案例研究为主
最近几年,“案例”一词频频见于我们的教育报刊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案例、结合案例来研究教育教学,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一大亮点,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所认同和采用。的确,起源于法学、医学和工商管理学界的案例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成为了教育科研领域的新生事物。
“案例区别于一般事物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展开的。”[7]所以,案例研究是一种真正关注问题的研究方法。案例,是真实的、典型的,是一种记载和描述;是问题、是情境,也是一种挖掘和反思。所以,案例研究又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