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警惕教育中的“语言伤害”

作者:施晓红




  其二,因担心孩子出意外,一些家长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惟恐孩子摔倒、碰伤。这既不能锻炼孩子的勇敢,也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管制太多,甚至因为怕孩子受欺负而不让孩子与同学、伙伴玩耍,使孩子失去了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失去了学习、模仿各种社会技能的机会。在这种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脾气大,经不起一点点挫折、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策]
  语言是集体交往的最主要工具,在校园内应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孩子们“会说话”,说“好听的话”,不说“不中听的话”。
  1.告诉学生说话要讲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在公众场合要注意维护别人的形象,说话要委婉,避免过激的言行。在私下交流时,说话要诚恳,推心置腹。提意见时要有分寸,千万不要用教训的、瞧不起人的口吻,要充分肯定优点然后再指出不足,以理服人,要时常为对方想一想,尽可能绕开“敏感”话题,实在不得已时要给予充分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使学生在同伴团体和同伴交往中学习社会技能,发展社会性,特别是要帮助受人际交往之困惑的学生;如何与人玩耍,注意合作、轮流分享,交往、支持和鼓励同伴,来提高他们被同伴的接纳性。
  
  三、警惕家庭内的“语言伤害”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过程中的基础工程,孩子第一个老师就是家长,由于各家庭的家教理念、家长素质不尽相同,家庭教育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再不听话,把你卖掉!
  ——瞧瞧人家孩子,你要有人家的十分之一就好了。
  ——如果是只鸡,我早就把你宰了!
  ——你怎么老给爸妈丢脸!
  ……
  
  [分析]
  其一,家长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的附属产品,随便打骂,无视孩子的天性,严格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使他们绝对服从大人的意志和愿望。有些父母,图省力,甚至用恐吓来压抑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受到威吓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怕事、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如恐惧症、焦虑症等。
  其二,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期望值过高,用成人或“神童”的标准要求他们,甚至用侮辱性语言肆意贬斥。或者老是拿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孩子的优点相比,导致孩子总觉得自惭形秽,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受到贬低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做事缺乏自信心,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处处与父母对着干。
  
  [对策]
  1.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克服封建家长制的影响,父母同子女除了亲情关系外,更应当是朋友。父母不仅要抚养他、教育他,还要尊重他。
  2.了解孩子的实际,定位恰当,不可盲目攀高,家长也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淡化分数,平和地对待孩子的成绩。
  3.宽容孩子的错误。小孩子不成熟,意味着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意味着不那么懂事,意味着毛病容易反复,家长切不可夸张其缺点和错误,陷入“批评——失败——再批评——再失败”的怪圈。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他们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来看待他们的过错,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人文关怀”这四个字眼时常映入眼帘。说到底,“人文关怀”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灵、精神的高度尊重和小心呵护,在我们与“伤筋动骨”的“武”体罚告别的时候,对伤心动志的“文”体罚“语言伤害”应心存警惕。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向“语言伤害”说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