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警惕教育中的“语言伤害”

作者:施晓红




  在体罚现象越来越少的今天,心理惩罚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暴力,二是冷面伤人。“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日前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实质上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美国罗斯福医疗中心小儿科主任沃金斯说:“心灵施暴的情况是普遍的,后果是灾难的。它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的危害比一顿野蛮的殴打还要大得多。”在过去的2004年里,与“语言伤害”相关的不良事件在公众领域里多次被提及。
  ——广州市的一位妈妈打电话给“知心姐姐”说,她的儿子高考分数达到了重点线,但是儿子不想去上大学,原因是害怕再一次进入一个备受挖苦和嘲讽的校园环境;
  ——安徽省宿州市某学校教师用选举差生的方法来惩治调皮学生,并对他们用“猪”、“人渣”等词语来“激发自尊心”,结果使得学生纷纷转学、休学和离家出走;
  ——江苏一名学生因不堪老师在课堂上当众羞辱,写完遗书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可见,“语言伤害”不仅侮辱了学生的人格,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
  “语言伤害”后患无穷,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警惕师源性“语言伤害”
  
  “语言伤害”现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屡见不鲜,只不过是程度轻重有别罢了。相信凡是调皮捣蛋或学业不佳的,想必都领教和目睹过心理惩罚的滋味:
  ——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街头小流氓没什么两样!
  ——以后上课不要随便插嘴,再讲就买个胶带把嘴封住!
  ——忘记做作业了?吃饭睡觉会不会忘?
  ——是你最后一名!真没出息!
  ——毛病这么多,真不知你妈怎么教你的!
  ……
  
  [分析]
  追根溯源,师源性“语言伤害”的背后折射出我国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匮乏与缺失,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有我国教育制度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其一,尽管平等的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整个社会仍习惯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参照框架来看待师生关系。家长告诫孩子要“唯师是从”,告诉教师对自家孩子要严格要求,打骂无妨。由此,教师的管束意识更得以强化,再加上师徒如父子深层心理的诱导,于是,教师不仅把骂人当作一种管理手段,而且骂起人来,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其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使得教师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真性情,教育体制中的激烈竞争,使得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专家的调查已证实,教师群体发生心理障碍的比率比普通人群高出30%。对学生实施心理惩罚,是教师宣泄巨大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多数学校仍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这是铁的事实。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无视学生个性、人格所导致的心理惩罚也就在所难免。
  
  [对策]
  几乎所有的老师在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都会说:“我是为你好。”旁人也多半会为这些老师开脱:“老师不会凭空骂人、侮辱人,孩子有错在先,老师的动机是好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孩子毕竟是孩子,纠正孩子们的错误是老师的责任,可随意讽刺、辱骂学生并不是老师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尊重学生人格的法律意识。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教育工作的长期性、曲折性决定了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教师具备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自制性。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师也是人,但同时他又是教师,而教师这行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制。”这就是说,教师虽然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也难免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但是,当一位教师来到学校时,就应当把个人的一切痛苦和不快留在教室外面,而不是感情用事,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成为教师不良情绪甚至是心理的“跑马场”。如果有条件的话,应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让不良情绪有个合理的宣泄渠道,而面对学生时有个平和的心态。
  《教育法》、《教师法》也都明确要求教育者“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关心、爱护学生的同时,更应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自觉杜绝简单支配、粗暴胁迫,甚至歧视、侮辱学生的行为,树立起尊重学生人格的法律意识,控制自己的过激情绪和言行,从而避免对学生教育中的“语言伤害”现象。
  2.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研究批评的艺术。由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认知素质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非知识素质。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教师的非知识素质似乎比知识素质更重要。有专家曾就“心目中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一问题向9万多名学生作了书面调查,概括出学生眼中的“理想老师”应该具备的12种素质,其中位于前三项的是“友善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有耐心”。可见,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应有实实在在的爱,以模范的师德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比从前,越来越难教了,老师们在没有进行体罚的情况下,使用了一些惩罚手段,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我们说,杜绝心理惩罚,并不是说不能惩罚,惩罚在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但必须研究惩罚的方式方法与接受者的承受能力和效果。惩罚的前提是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方式方法因人而异,万不可千篇一律。针对开朗活泼的学生,不妨开门见山地直接指出他的不足;面对内向敏感的学生则要委婉曲折,点到为止。近几年,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像“你不行”之类的话对学生心理有害,有的地方甚至推出了“教师禁语”,这是一个可喜现象。
  
  二、警惕伙伴间的“语言伤害”
  
  学生时代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影响力最大的也是同学。如果一个班级中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朝着良好的势态发展。可是,在集体生活中,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大家听好了,××的爸妈离婚了!
  ——你也懂足球?去!去!去!
  ——懒得理你!
  ……
  在上学期,我就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事:
  三五个小伙伴在一起议论着正走过来的小胡。
  A:不要说了,小胡他是会去跳楼的。
  B:他敢去跳?我看他半步也不敢迈!
  C:去吧!去吧!一走到栏杆旁他就会害怕得发抖!
  气得脸色通红的小胡二话没说,疾步走到三楼走廊的栏杆旁,翻身跨过去,两手抓住栏杆,整个人悬空挂着……A、B、C同学都吓呆了,幸好一名同学及时反应过来,跑去叫来老师,几个老师一起用劲才把他拉上来。此时,小胡自己也吓得手脚冰凉,要知道,从三楼掉下去,不死也得残废呀!事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跳下去?他就说忍受不了同学的嘲笑。
  
  [分析]
  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小胡在平时的言谈中曾经扬言他要去跳楼,很反感别人提起这件事。A、B、C三位同学在谈论中触动了小胡的“伤疤”,使小胡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才引起事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