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习作教学四题
作者:王毓新
怎样实施课堂教学,才能挤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从事写作活动呢?首先,要戒除过分传授写作知识的倾向,这是由写作的根本属性决定的。作文能力建构的过程,是积累外化的过程,是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性活动中形成的,懂得“关于作文”的陈述性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写好作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系技能,不能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不能空讲知识。”其次,要合理安排习作课的教学流程。“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按照文章的生成顺序设计。按照一篇文章产生的自然流程,单篇作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训练积累素材——训练构思立意——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修改和自评。完整的单篇作文的教学过程须安排两个课时进行。”[2]第三,教师在习作指导课上,忌说废话,影响学生思维;忌乱走动,分散学生注意力;忌批评学生,扰乱学生情绪。教师的活动时间必须严格控制,不能无节制地满堂讲,满堂说,把书面写作的任务留在课后、课外去做。一般来讲,应该挤出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想,互相启发着说,并及时地由说转入写,用书面语言整理和记录自己的思想。
多就少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这里强调的反复修改,指学生修改的方式和次数要多,而不是要求教师精批细改,相反,“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圣陶语)。教师要“少改”“多就”,遵从学生的原意,改在紧要处,扶助他们自我完善。多就少改,不仅促使学生学会修改,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更能增加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保护他们的写作热情,一课一得,逐步摸索和掌握写作方法和规律。
克服作文障碍,除了“得心应手”中提及的两条途径外,还要让学生多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日记、札记和记实作文,多写饱含创造性的想象作文,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改,让他们的写作插上双翅。自我评改,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努力才能达到,一般过程如下:教师示范评改(扶)——指导学生尝试(引,半独立)——学生自评互评(放,独立)。起始阶段,“扶”要到位,不可放任。只有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指导示范,才能让学生获得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逐步减少教师批改作文的时间。[3]
少改,改什么呢?“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4]所以,习作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评议和修改要从大处着手,注重思路、条理和想象,从整体到细节,紧紧围绕本次习作的训练要求,加强评议的针对性和集中性,抓住重点,抓住典型,不能字词句篇面面俱到。
合理的评改内容和方式,可以参考美国教育专家尼娜·扎拉格萨提供的一个作文教学个案,这一个案有如下三个值得借鉴的特点:第一,学生被看成一位自由撰稿人(约束少、限制少);第二,依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成长状况来评估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化评改);第三,教师将写作技能的训练分步安排到作文的不同阶段。习作过程中,注意巡回指导,寻找典型佳作与病文,发掘集中评议的对象——初稿阶段重在内容的评价;修改,是在学生确定了日程后才开始的,着重进行书写、标点句式和段落的评价;发表(交稿、完稿)阶段,通过观察儿童的表达、音量和自信心,根据书写正误、文面整洁度和插图等对书面和口头语言做出综合评价。
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信息的及时反馈”作为教学的头条原则。为此,指导、习作、评议、修改应该“四位一体”,紧密结合,不要人为割裂。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获得及时的反馈,把问题解决在课内;有利于师生、生生广泛的、多层面的交流,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有鉴于此,关于习作教学的课时数,考虑到上文习作课的教学流程,笔者认为最好连着上两课时,不论在平时还是在观摩研讨课上。这样安排,促使学生经历全程,当堂写作,便于教师展示全程,凸现重点、亮点和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中行.张中行作品集(第二卷·作文杂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64-567.471.420-433.393.457.
[2] 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61.
[3] 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4] 教育部基教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