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习作教学四题

作者:王毓新




  新课程实验已进入第五个年头。随着年级的升高,习作教学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一样,逐渐成为热点和难点,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这里,就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深入、辩证地谈四个熟悉的话题,但愿对大家有所裨益。
  得心应手。这是对写作内容与方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得心”,要求激发写作主体的兴趣,有感而发。另一层意思,要求有一个中心,围绕一个意思去写。“应手”,一是要求“我手表我心”,及时认真地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二是强调平时的大量阅读,深入观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文章样式,畅达准确地从事写作。观察积累——引发灵感——经营构思——完成转化是人们自由作文的心理过程,由此看来,“得心应手”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激发强烈的写作兴趣,促进平时的观察积累,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鞭策学生及时准确地从事写作活动,引导他们写出真实独特的“个性作文”、“绿色作文”,有效戒除无病呻吟、胡编滥造与千篇一律。
  作文技巧和要求提得过早过多;命题缺乏新意,脱离学生的需要;教师对学生作文修改过多、批评过多等,是造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克服这些障碍,一要提早起步。低年级就要求用句群、段落和短文写作,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二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适当延缓“收”的时间,从“放”到“收”,“收”中求“放”;从自由作文,到按照规定的顺序和方法严格地进行分格作文训练。得心,强调有感而发,发自内心,强调激发“兴趣”,克服心理障碍。为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力求做到四个“一次”——让最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有一次“发表”的机会;帮写不好作文的同学修改一次作文,获得一次高分;让每一个学生编一本作文自选集,写好序言,编好目录;每学期让每个学生在班上诵读一次自己的作文。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应手,凭借的是多读常写、大量的积累和敏捷的思维。内容和方法参见下文“由仿到创”。
  得心应手,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呢?让学生走放任的路,教师睡大觉,其实不然。教师的工作是变机械为灵活,担子并没有减轻,甚至更重了。因为有些重要而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做:要引路,要适当地因材施教,要严格要求,凡是靠学生自力能够明白、能够做的,教师应该少插手。怎样迈步,学生未必清楚,还要教师示范。通过写“下水文”,尝尝甘苦,把握重难点,有利于更好地示范。示范是举例,应该把讲看作举例,讲难的、讲好的,适当讲点坏的。讲要不停止于讲,而要扩大学生的读写面,引导他们走正路、走近路。另外,“教师要想教会、教好,必须适应特殊性质,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教导为辅;要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前后左右关照关照,尽量让学生去读、去写,教师少讲。少讲或不讲,学生活动多,主动性大,熟的机会就多得多。课本之内是这样,课本之外当然更是这样。”[1]
  由仿到创。作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是:先积累后表达,由模仿到创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首先要定位在“小”字上,从基础抓起;其次,要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第三,最好从模仿起步。由仿到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写作经验,也符合现代脑科学研究揭示的创造性规律。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早就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由仿到创,自觉地把写作植根于阅读,从中汲取别人的言语智慧,摄取智力模型和语言模型,贮存大量的语言材料,易于实现写作要求、即时信息与已有写作模型的自动匹配,大大降低写作的难度。
  仿写,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因为,“读好文章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读好文章,就是读内容和表达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多吸收好的表达方法,融会而储存之,等待时机一来,让它自己跳出来应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阅读好文章,了解文字的意义之外,还要把文字所含的思路条理和语言条理印入脑中,成为熟套的一部分。……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带着写作任务多读,别忘了多写。“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1]
  仿写,重在形式,内容可以变换。可以是仿语言仿文体,仿片断仿篇章,也可以是仿立意仿章法仿表现手法等。长期的、反复的、灵活多样的模仿,才可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创造性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仿作的办法,其价值有正反两面:初学有利于速成;过于依赖,就会阻碍向高处远处发展。稳妥的利用办法是:就时间说,早期多用,随程度提高逐渐减少;就范围说,可兼仿学生作品以外的作品;到他人汗牛充栋的篇章里去摸索,到自己千百次的胡乱涂抹里去摸索,总是坐在小书桌前照猫画虎是不成的。”[1]仿写,还应当跳出狭隘的读什么就写什么和重文体轻能力的误区,以兴趣激发为前提,以乐于表达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开放式的作文训练,在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少约束多鼓励,少限制多放手,让学生“率性而为”,树立写作的信心;在“放”的基础上“收”,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学生由野入文,渐入规矩,懂得文章规范和语言的精妙,把生活与作文融为一体,在生活中全方位地捕捉素材,在习作中创造性地表现生活,努力把文章写好。
  由仿到创,应该合理安排写作的内容、形式及其顺序。小学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中年级主要是观察。相应地,低年级应主要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中年级主要写观察作文,高年级教他们写记叙文、应用文和读书笔记等。为了避免墨守陈规,可鼓励学生经常写一写灵活性较大的日记和札记,激励他们多思多想,由仿到创。
   由说到写。入门作文,是要‘记话’呢还是要‘学文’?北京大学教授张中行先生早就告诉我们:口头语言的发展总是早于书面语言,“初学的人由记话入手,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写不好也不在意,容易得其门而入。上好的文章是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很明显,由学文向前走容易偏离这个目标,由记话向前走容易接近这个目标。”正因如此,起始阶段的习作教学主张由说到写。随心所欲的“说”便于减轻小学生的精神压力,有效地将口语和书面语结合,方便儿童从“所想”向所写过渡;又便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拓宽写作思路,促进内部语言快捷地转化为外部语言。由说到写,也有改进“说”的作用,便于以自己为主,灵活运用已经吸取的写作内容和方法勤练多写。由说到写,还符合从读学写、由放到收的写作要求,在无定法中领悟多种法,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和写作风格的摸索,促使文笔多变,攀上更高的起点,对由仿到创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但是,作为口头语言,“说”的大脑分区及其工作机制与书面语言的“写”是不一致的,说和写不一定同步。进行写作教学,必须让学生尽快地将“说”的内容转化为书面语言。“作文不过是话的书写形式。因为种种性质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说出来,又可以写出来的。但笼统言之,并不完全对,或并不时时对。口里说的,写下来却不能算作文。话的一堆和文的一堆,在‘质’的方面原来有相当大的分别: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总之,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所谓作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