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者:王 晖 姚爱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和沉浮现象,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初步感知,理解有关“沉浮”、“溶解”的概念。
  3.在动手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橡皮、塑料尺、小玻璃瓶、橡皮泥、泡沫塑料、水槽、盐、红糖、土壤、石子、筷子、透明杯子。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引入
  
  师: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固体,今天老师这里就带来了一种固体,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红糖),如果老师将红糖放入水中,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学生猜测。)
  [评析: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科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没有选择高锰酸钾来做实验,而是选择了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红糖来做演示实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存在,为学生理解“什么是溶解”架设了桥梁。]
  
  二、认识“溶解”现象
  
  师:现在老师将红糖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和红糖的变化。
  师:有谁来说一说在刚才的实验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仔细地描述一下!
  生1:红糖渐渐地没有了。
  生2:水的颜色变红了。
  师:这个时候,红糖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这种固体在水中融化的现象就叫溶解。如果固体沉在水底或者是浮在水面上,那就说明不溶解。(板书:溶解)
  师:在你们的课桌里也有几种固体,将它们取出来,看看它们都是什么?
  师:它们分别是盐、土壤、石子。这三种固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们能预测一下吗?
  生1:盐在水中能溶解。
  生2:我觉得石子在水中不能溶解,因为石子非常硬。
  生3:土壤在水中的情况可能会溶解,也可能不溶解。
  ……
  [评析:培养学生的科学预测能力是科学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固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突出了对学生探究意识和预测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师:有了预测,我们就应该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你们动手之前,老师想问一问: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
  生1:我们在实验中要相互合作。
  生2:在实验中要保持课桌的干净,不能将水翻在桌子上!
  生3:这里有三种固体,可以分别放到三个杯子中,便于进行观察和比较。
  师:好的!把这三种固体分别放到三个杯子中进行仔细观察,你的建议很好。
  生4:将固体放入水中的时候要小心一些,要轻轻地放。
  [评析:教师在无意识中强调了将三种固体要分别放到三个杯子中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但是我们也不应该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是否可以将这三种固体放入同一个杯子中,这样学生的观察或许更加直观。]
  师: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希望在实验的过程中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大家现在就开始实验吧!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对个别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师:谁来说说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盐在水中看不见了。
  生2: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但同时水也变咸了。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到了水中去了?
  生3:是盐全部溶解到水里去了,所以水的味道才会变咸!
  师:好的!你发现盐在水中是溶解的!
  生4:我发现有一些土壤漂浮在水面上,也有一部分土壤沉在水底。
  生5:土壤放入水中的时候,水变的很浑浊。
  ……
  师:当土壤放入水中的时候,水会变的很浑浊,可是水原来是很清澈透明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6:可能有一些土壤溶解到水里去了。
  师:这个现象就可以说明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的。
  [评析: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这句话对吗?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在科学的表达中有一定的错误,因为在水中溶解的是土壤中的无机盐和腐殖质等部分,土壤本身并没有溶解,虽然在实验中学生看到土壤放入水中之后,变得很浑浊,由此教师判定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但如果教师将杯子放置足够长的时间,水就会变清,土壤也会全部沉入水底。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尝试用“糖块”来代替土壤。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全面和科学。所以我们应该强化科学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一个科学的高度上来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
  师:石子放入水中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1:石子放入水中,水面比原来要升高了!
  师:你是从杯子中水位的高低变化来比较的,你的观察很仔细!
  生2:我看见石子放入水中后,石子的表面颜色会变黑。
  生3:石子放入水中还会冒出气泡。
  师:石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有没有变小呢?
  生4:没有!石子还是和原来一样。
  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生5:石子在水中是不溶解的!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是溶解的,土壤在水中部分溶解,而石子在水中不溶解!
  [评析:学生并不能预测教师心中的结论是什么,学生描述的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得来的客观事实,如“石头表面冒气泡、颜色变黑”等。这些都是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非本质特征。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事物的一些非本质的特征,善于利用资源,拓展资源。]
  
  三、认识“沉浮”现象
  
  师:刚才我们对盐、土壤、石子这三种固体在水中的状况进行了研究,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固体,你们想不想继续玩?(用信封事先将小玻璃瓶、泡沫塑料、尺子、橡皮、橡皮泥等固体装好,让学生上来领取)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固体,看看都是些什么? (学生认识)
  师:想一想,这些固体如果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生1:可能有的固体会浮到水面上。
  生2:也有的固体会沉到水底。(教师板书:沉浮)
  教师:哪些固体放入水中会沉下去,哪些会浮上来?你能预测一下吗?
  (学生进行预测。)
  师:要想知道你的预测对不对,我们该做什么?
  生: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师:现在你们就开始实验吧!
  (小组的同学完成实验过程。)
  师:谁来说说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发现泡沫塑料、小玻璃瓶,是浮在水面上的。
  生2:我观察到橡皮、塑料尺、橡皮泥这三种固体是沉入了水底的。
  教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有些固体是沉入水底的,有的固体是浮在水面上的。也就是说在水中有的固体沉、有的固体浮。
  [评析:学生不仅仅是在科学课堂中才认识科学,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接触到许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如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可能这些知识是零散的、片面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成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出发点。课堂中在教师的激励和带领下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获得并验证了固体在水中“沉与浮”的亲身感知,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