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在课例开发与研究中提升教学能力

作者:葛永腾 许 珩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描述,并加以评述。一份完整的课例报告大致包括“背景与目的”、“多向访谈”、“主题提炼”、“报告撰写”等几个方面。课例可以分为验证型(崇尚理论,课例充当证明理论的实例)、问题呈现型(关注理论与实践,注重实践中的问题,设法用理论解释实践问题,课例用呈现问题的方式唤醒人们的深思和反省),知识分享型(利用故事叙事获得知识沟通)。课例研究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展开的研究,课例所提供的各种真实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方面研究、分析、解释的可能,它又是开放的、动态的。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尽可能把问题发生、发展、变化中的变量揭示出来,因而进行课例的开发和研究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课例的研究以小组形式开展,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这样既能集思广益,又能形成合力,使研究能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我们以完成《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三个儿子》的课例为例加以阐述。
  
  关于“背景与目的”的撰写
  
  初次接触“课例”,以为“背景和目的”是最简单的,不需动脑筋,只是一些条条框框的内容,信手拈来即可。所以完成这部分时只是把教师简介、所教课文、学生所在学校班级、听课范围等等一罗列,三下五除二就完工了,让人觉得轻松至极。然而给专家一审阅,才知道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背景与目的”也是那么复杂。上述内容只不过是开头片段而已,还需要包括本课教学设计理念、课例分析主要技术的选择以及各部分分工安排、活动程序安排等。仅这一个“背景与目的”,就写了1500余字。虽然觉得很辛苦,但最后看着这样一份详尽的材料,尤其是对听课时所带来的帮助,却又觉得很有价值。看了这份材料,课例小组的成员对本课的设计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自己听课时的重心了然于胸,不会再像以前听课那样,一个本子、一支笔就直奔教室,半节课下来还是云里雾里的。
  合理撰写“背景与目的”不仅能帮助听课教师监控课堂教学过程的点和面,而且对课后的具体工作也是一目了然,操作性非常强。
  
  关于“访谈”
  
  访谈是与一位或多位被采访者进行采访和交谈以达到对某人或某事深入了解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它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现场交流活动,其特点是面对面,而且极富探究性。
  访谈是课例研究中的重要一环,主要包含:专家访谈、授课教师访谈、听课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在即时的访谈中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广泛、更有效的信息,有利于课后对该课例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为在访谈开始前就知道访谈中会出现很多即时生成的问题,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访谈小组的成员针对学生、听课教师、执教教师、专家精心设计了几类问题,以备不时之需。
  状况一
  访谈听课教师
  (片段一)
  问:“请你简要谈谈对这节课的印象?”
  答:“挺好的。”
  追问:“觉得哪些环节处理的特别好?”
  答:“嗯…都挺好…”(快速走开)
  (片段二)
  问:“你对这节课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答:“啊?最关注?上的很成功啊!”
  设计了好多问题,可是每每都是还没提到第3个,被访谈教师已经连说“对不起、不好意思”匆匆离去,留下尴尬的采访者和空转的录音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很埋怨听课教师的不配合。可仔细想想,原因还是在自身。试想:在没有任务的情况下,自己去听课是不是也像是去休息?一天远离学生、远离讲台的休闲?要是任意采访一个就能滔滔不绝谈上一大堆,才有点意外呢。随即调整方法,在课前就物色好访谈对象,和他做简单交流,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果然,后来的访谈就顺利多了。
  状况二
  访谈专家
  在专家席上,我们找到了一位专家。
  问:“请您简要谈谈对这节课的印象好吗?”
  答:“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已经偏离了语文。”
  (愕然,难道刚才台下的阵阵掌声不能说明教学的成功?”)
  问:“能给我们具体说说吗?”
  答:“教学目标的定位是错误的,没有体现‘人文性’……”
  这位专家口若悬河地说了十多分钟,而且感觉对于这堂课的设计简直有点义愤填膺。我们开始还能保持微笑地聆听,可是越听觉得越不对劲。课堂中学生的精彩发言可以证明教师的成功启发;课堂设计中对结尾的处理可谓匠心独具,充分地尊重了每一个孩子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是让课堂呈现出生命力的有效举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一次次研读,观点经历了分化、冲撞、激荡,从而达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怎么能说没有体现“人文性”呢?而且,我们能感受到,结束时热烈的掌声不是听课教师恩赐于学生的礼物,而是对执教教师发自内心的称赞啊!怎么在这位专家嘴里都变了呢?
  为什么不能在专家的叙述中插问一句“您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什么?”而任由她批判到底?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底气不足。一节课听下来,成功与失败自己都没能很好的把握,所以对于别人的意见,只能是以微笑来面对那份尴尬。提高自身的听课、评课能力是完成课例的首要条件。
  
  关于“主题”
  
  从背景材料的撰写,到问题设计、访谈,课堂实录的制作,一步步走来,好象已经完成了大半。其实不然,前面做的还只是一个铺垫,对一堂课的综述才是一份课例的重头戏,而这部分的选题尤为重要。好的选题应该是寻找中间地带,让思维在断裂处穿行,应该是理念的冲突区,应该是充满困惑和两难的问题或事件,也可以是能促进人们反省的情节和解释。
  
  关于“报告撰写”
  
  由主题入手,综合课例小组获取的不同层面的相关信息,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整合,客观、综合地评价该课的实施与效果,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策略。
  [实例略]
  课例的开发与研究关注了教学的实际问题,强调实践、反思,行为跟进和理论升华,追求改进教学行为,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更能促成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完成一个课例,是一次对于课堂中发生事件的反应灵敏度的检测,也是一次自身反思意识的主动构建。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语文课改的深入,必将赋予课例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