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加强师生对话 构建和谐关系

作者:祝增华 郑寒欢




  “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言辞,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许可以在学生们心中长留,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在教师心中逗留片刻了。如果好学生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恭恭敬敬地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折不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那么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授”与“受”的关系,师生之间将缺乏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彼此心灵的封闭、情感的隔阂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呼吁理想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是一种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是“你——我”式的平等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们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那怎样才能构建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加快教育进程,提高教育效果。
  
  一、课堂平等对话,构建互动和谐的氛围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的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在平等的基础上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话的双方应没有贵贱、高下、大小之分,权威的架子、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对方敞开心灵、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一直以朗读水平较高而自豪的我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没想到,有学生在作业本中夹了张字条:“老师,说出来您别生气,其实您普通话不标准,昨天课上读错了许多字音,主要是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也有混淆的现象,但我们会为您保守秘密的。”诚惶诚恐的语气与不容辩驳的事实,让我又羞又愧。第二天我放下了师长的架子,公开了学生纸条上写的内容,纠正了上次的误读并当众宣布:“这堂课,我先当回学生,请全班同学当老师,听我读一篇文章,找出我读错的字。”读后,学生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错误,令我汗颜。我在他们纠正下反复朗读,读得特别小心,终于“老师”们给了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激动不已。此后,我讲课如履薄冰。每次上课前必先下一番功夫,生怕被学生挑出毛病。渐渐地那种尴尬变少了。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臭架子”。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平等对话彼此都有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堂课学生都学得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呀!
  
  2.让“我能行”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流感受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的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在一次班队课上,学生们举行了朗读“江山实验小学交通安全规范”的比赛。开始时,谁都不肯先上去。其中有一个学生,平时很爱朗读,无论干什么事,积极性都很高,此时正不断地看我,于是我就邀请他先上台读。他说:“老师,我来读,如果读得不成功你不会责怪我吧?”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我们是重在参与,况且我相信你一定行。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说:“对!”同时响起了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上了台,读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出了差错,但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再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瞧,××同学不是成功了吗?”由于那位同学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便出现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尽情表现自己的场面。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的需要、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成功构建了师生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了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心灵对话,架设师生互通的桥梁
  
  上课不是教育的惟一形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心灵对话”,就是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态度亲切、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课外怎样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
  
  1.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
  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内巡视作业时的对话
  当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如:“××你看×××的写字姿势多好啊!”“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3.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
  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说:“干吗不去做游戏呢?瞧!他们活动的多开心,多带劲,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吧!”而对正在兴高采烈进行活动的学生则加以引导:“××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快去请他一起活动吧!”学生一定会非常乐意地接受老师的建议。
  
  4.休息日校外偶遇时的对话
  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