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课堂教学“零”思考
作者:夏绍能
一、备课需要“零”教案
时下,一些学校仍就沿袭着传统教学管理的模式,片面坚持“量化管理”的思想,追求所谓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教师陷入了“格式化”教案的泥潭,刻意追求内容厚实、字迹工整、效果美观,这种高耗低效的备课方式使得教师长期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境地,与新课改所倡导的“解放教师的头脑和手脚”相差甚远。此种背景下,备课就需要“零”教案改革。所谓“零”教案,就是教师可以不写那些有着固定套路的“纯文本”教案,也不再为写假教案而照搬照抄、费时费力;要解放教师,还教师最大的热情和潜力,赋予备课更大的创造性,使教师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注重实效的备课习惯和风气。
实施“零教案”改革,并非全盘否定一切教案,更不是实行“零备课”,教师该做的工作仍然要做。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允许他们灵活选择备课形式。如划一划,即在教材上划出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等,如果教师有独特看法,可以在书上直接进行批注;谈一谈,倡导教师与平行班教师谈,与同学科教师谈,与所教班级学生谈,这种谈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记一记,即把教学框架和思路设计记到课本上,要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杜绝互相抄袭的现象;改一改,指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尤其适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贴一贴,即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留心报刊上有价值的资料,图片,制作成卡片贴于教科书之中。时间长了,这些都会成为一笔宝贵的教学素材。
二、课堂交往“零”距离
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与学生常常保持着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距离,似乎没有距离,为师者的权威性无法体现,知识的科学性无法得以保证;没有距离,课堂纪律无法维护,教学活动无法驾驭。在这种潜在的课堂文化意识支配下,教学效率不可避免的受到侵蚀。
“课堂教学的实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交往过程”,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本质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交往,是师生之间主动交往、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过程,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它都应该是一种“零”距离交往。这种“零”距离不是一般意义的“亲密无间”,其实质是,尽可能地消除过去师生交往中存在的各种观念上、行动上的阻隔因素,达成一种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和谐态势,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摆脱对讲台的依赖。教师不能在把讲台作为“永久根据地”和身体的支架,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样,教师可以找到融通师生感情的结合点和课堂教学气氛的切入口,有利于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
二要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接纳,是一种宽容和包含,它会减少师生交往中的误会和冲突,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通过倾听,教师可以透视学生言语背后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热情期待,达到思维共振和心灵的敞亮。正如专家所言:“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三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不仅要做信息的发布者,更要体现信息交流的平台价值。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成长。为此,教师应有一种“功成身退”的精神境界,不妨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
三、教学方式“零”霸权
当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带有“霸权”色彩,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学生成了老师的附庸,成了沉默的听众和匆匆的过客,教学方式变成一种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的活动。
今天,新课改所弘扬的“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正在深入课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零”霸权。所谓“零”霸权,并不是简单否定教师的教学权威和对教学的主导、统领作用,而是要积极建立一种课堂教学的合作关系,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主要是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转换角色。以往,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讲坛霸主,习惯于从“精彩演讲”中获取成就感,在教学语言甚至神态上的表现为无所不知;在对学生评价中,教师仍以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作为学生见解的唯一评价标准,不知不觉成了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阻力。今天,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为“主持人、导演、顾问以及平等对话的首席”等,以一颗平常心,用和善欣赏的目光,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
二要消解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教师就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当前,新课改正在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组成课堂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进一步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转变。
三要鼓励学生敢于和权威辩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名家和教师自己提出大胆质疑,这对以往学生学习中的盲从、服从、全盘接受,导致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的现象无疑是一种纠偏和矫正。也许,学生的观点会显得幼稚、简单甚至荒谬,但这些欠缺都是学生成长中的欠缺,这些错误也是一种“美丽的错误”。
四、教学效果“零”泡沫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假自主”、“假合作”、“假提问”、“假表扬”等泡沫现象,透过这种由课堂泡沫堆砌的“虚假的繁荣”,我们感受到一些教师在追求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着一些“盲动和浮躁”。
课堂教学泡沫的存在,扭曲了教师对课堂价值的正确理解,助长了教师的教学功利行为,严重影响着新课改的健康发展。在加快新课改进程的同时,课堂教学改革也要尽可能实现“零”泡沫。所谓“零”泡沫,即教师要避免教学的形式主义做法,消除投机行为,正视课堂生态的存在,努力追求一种“真实、朴实、扎实”的常态化教学境界。为此,教师应注意几点要求:
一要以生为本,摈弃演练作假的成分。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应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正如课程专家吴刚平教授所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
二要珍视教学生涯的真实历程。从根本上来讲,课堂是师生的一种生活体现,是一段生命历程记录。教师上课,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赞赏,也不是为了取悦于专家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风流倜傥,妙语连珠,而是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愉悦,互相促进,这45分钟的生命才显得有意义。
三要敢于承认教学瑕疵,追求过程的动态生成。真实的课堂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而这教学瑕疵本身就是课堂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甚至是一种美丽点缀。同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目标的达成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所以,应当允许实际课堂与预设教案不一致,甚至出现一定矛盾和意外,而这一切又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生成性教育资源。
五、课外作业“零”负担
由于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业量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高,它的严重后果是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和原创力被毫无生气的作业所泯灭,学生的生命被无休止的作业所耗费,没有知趣、乐趣和情趣。这种负担,还使得教师作茧自缚,增加了自身的压力,陷入了专业成长的“沼泽”之中不可之拔。
当前,新课改对作业的价值赋予了“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新内涵。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对照新课改理念,课外作业要实现“零”负担改革。这种“零”负担,不是彻底取消作业,而是改进和完善作业的形式,实现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生长”的价值功能。如果说作业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的话,那也是思维在挑战未知事物时产生的兴奋感和紧迫感,这种改革,其目的是积极寻求减轻学生负担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点。
一要教师摒弃无效作业。那些只是为记忆、为应付考试的作业,尤其是惩罚性作业,其出发点是狭隘、短浅、盲目的,它强化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带给学生挥之不去的压抑、焦虑和敌对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产生厌烦、逃避甚至抵触,正是因为繁杂苦涩的作业抑制了他们对待学校生活的热情,致使他们对学习的渴望转变为失望最终到绝望。
二要教师培养学生的作业自主能力。教师对待作业的策略,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思想,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采用读一读、查一查、议一议、试一试等方式设计自己的作业,允许学生把原来千篇一律的作业本变成个性化的作文集、习题集、实验报告集等,让学生在每天的写作业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要教师改进作业批改方式。从减轻教师负担角度来看,教师可以考虑不同形式的学生组合,以组长为核心对部分作业进行批改;从范围来看,可以实行“免检制”,根据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对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使作业评改成为一种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