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让“感恩”在学生心灵生根
作者:刘冠军
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
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二、活动的实施
第一阶段:走近“感恩”世界,体察“感恩”内涵
学生通过书报、电视、广播、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以“人与人之间、动植物与动植物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爱”为主题,尤其是以“亲子之爱”为重点的古代诗文、成语及当代时文、俗语和歌曲。通过搜集、筛选、整理、摘抄、交流、歌咏,让孩子感受爱与被爱,揣摩“感恩是什么”,走近了“感恩”,从而达到了“我懂感恩”的目的。
第二阶段:走进“感恩”活动,体验“感恩”情境
“感恩诗文朗诵会”:入情入境地吟咏《游子吟》等感恩诗文。“爱心永恒歌咏会”:载歌载舞地演绎《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感恩歌曲。“感谢亲恩故事会”:声情并茂地讲述“黄香温席”、“陈毅探母”等感恩故事。“爱的启示演讲赛”:就“如何认识亲子之爱、如何正确对待爱”等主题进行绘声绘色的演说。“‘母爱无价’手抄报、黑板报展览”:自由获取资料,独立安排版面,创造性的展示自己的审美情趣。“‘探究成长历程’综合性学习”:调查自己从孕育到出生、取名、成长的故事,走访妇幼门诊,收看生产实况录相,写出探究报告。“自己做家长,呵护蛋宝宝”:随身携带一只鸡蛋,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男生当“爸爸”,女生当“妈妈”,24小时精心呵护自己的“蛋宝宝”,写好养育日记。“西方感恩节探秘”:探究东西方“感恩”的不同习俗,尝试过个感恩节。“‘有孝心的孩子、有爱心的学生、有责任心的少年’评比、表彰”:树立学生中知恩图报的正面典型,批判社会上忘恩负义的丑恶行径。
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走进“感恩”,体验感恩情境,明确为什么要感恩,变“我懂感恩”为“我要感恩”。
第三阶段:开掘“感恩”主题,体认“感恩”价值
为使“感恩”内化为孩子的行为实践,开展“以感恩之心生活”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我为父母做家务,我为同学献爱心,我为他人伸援手,我为祖国做贡献”主题活动(如:为妈妈洗脚,给爸爸端茶,给贫困生捐款,给孤寡老人献爱心等),落实感恩教育,学习感谢哪些恩情,以什么样的行为回报感恩,使“我会感恩”升华为内心自觉。
第四阶段:开发“感恩”课程,体悟“感恩”外延
以开发“感恩教育”校本课程为契机,教师、学校、家长、社区多方联动,挖掘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感恩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常抱感恩之心,常怀感谢之情,不仅会爱自己和家人,还会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
三、活动反思
1.“感恩教育”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资源意识。要从感恩的细节入手,点滴小事皆可为课程资源,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否则可能因部分家庭和社区人士认识的偏颇出现“5+2=0”的现象。
3.“感恩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此外,不能把“感恩教育”的作用扩大化,要引入其他教育活动,防止出现愚忠愚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