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教学节奏探微

作者:徐永生




  一、教学节奏内涵的界定及其功用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有节奏的。节奏就是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必然反映。一切都在节奏中发生、运动和发展,一切发生、运动和发展也都在节奏中得以实现。节奏是世界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法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运动,它必须有节奏;课堂教学是一种在特定时空中的运动,它也必须有节奏。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鲜明的阶段性、层次性、过渡性和变化性。概要地说,课堂教学节奏是课堂教学过程在一定时空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它是教节奏与学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二者高度统一中呈现的一种和谐美、曲折美。大致来看,教学节奏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形式:诸如,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重点与一般、教材与讲授、教与答、讲与练、详与略、博与专、多与少、快与慢、取与舍、虚与实、收与放、隐与显、起与伏、顺与逆、接与断、升与降、张与弛、动与静、言与行、轻与重、缓与急、强与弱、冷与热、长与短、宽与严等等。构成这些节奏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时间因素,一是力的因素。从时间来看,节奏是在教学运动过程中一定单位的量,以等距离的时空重复出现,体现其规律性和周期性;从力的因素来说,指节奏的强弱变化。把教学活动中这种具有强弱变化的教学行为,有规律性地组织起来加以反复,以便形成教学节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节奏是课堂教学有鲜活生命力、创造力的表征,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魂,是教师赖以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没有节奏的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平淡无奇,无波无澜,缺乏生命力和创造性,当然也不能表现出荡人魂魄、动人心弦的教学风景,更难以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不同的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有积极促进教学的作用;而不当的节奏,则对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设计教学节奏的科学依据
  
  1.适合于客体节奏的需要 这里所说的客体节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一堂课的时间一般约为40至45分钟,教室的空间一般为70至90平方米。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在这个特定的时空中开始、推进、发展、结束,而不能超越;教学节奏也只能依据这个空间特点来设计。(2)特定的教学内容、题材、课题类型也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节奏。不同特质的课程内容,因其风格、题材、情感基调等的不同,决定着教学节奏或欢快活泼,或舒徐流畅,或激昂奔放,或紧张热烈。另外,不同的课型也影响着课堂教学节奏的走向,讲读课、自读课、复习课等课型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应该有相应的教学节奏。(3)教学节奏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一反传统教育的纯功利主义和“非人文化”倾向以及教育的失衡和异化现象,从高度的人文价值出发,表达的是教育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工具。它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以其有高度的教学实践价值和全新的思想内涵,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这一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已经深刻影响着并支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节奏:如何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如何巧妙地点播,如何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如何指导学生总结和反馈等等。总之,一定要设计出体现新课标理念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特点的教学节奏。江苏省吴江市总结出的“导趣(激发动机、阅其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纠正)”教学模式,体现出新理念下的教学节奏,使学的节奏与教的节奏得以最优组合,值得我们借鉴。
  2.适合于主体节奏的需要 这里所说的主体节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节奏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尽管课堂教学关联着教与学两个方面,但其落脚点是在教的节奏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教学节奏其实主要指教节奏。然而,学节奏是教节奏的基础,前者决定后者。教节奏要因应学节奏,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学节奏来确立自己和调适自己的教节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和能力等,又有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而且,现代教育心理理论表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时期,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不同,上述因素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其学习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且是在不停的变化着。因此,教节奏要适应学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教师必须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入手,了解其兴趣、情趣、意趣、志趣和乐趣,然后设计科学的教学节奏,正确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是关于认识过程自身所要求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都是认识过程中所必须的心理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是关于学习情感方面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这些都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教师只有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制定适应学的心理特征的教学节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通过节奏的变换与调整,对学生施加深刻有力的影响,使之聚精会神地投入学习中,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功能。(2)学生的学习规律是我们设计教学节奏的主要依据之一。教的节奏必须依据学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据此开展教学,要顺着人的成长发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而因人设计节奏,才能教有成效。教的节奏一定要遵循学的规律。《学记》提出的“预”、“时”、“序”、“孙”等学习规律,《中庸》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过程阶段论,都说明教的节奏必须遵循学的规律。一切脱离学的规律的教学都注定要失败的。因此教学节奏要因应学的规律。现代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三阶段六环节“感知阶段(启动兴趣、定向训练)——理解阶段(设场讨论、总结储存)——运用阶段(联系回授、外向创造)”[1],就很好地体现出符合客体学习规律的教学节奏。(3)教学节奏要体现出教师的艺术个性。艺术个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思想和艺术风格,这种特色是教师在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试看国内一些著名的教师,诸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程翔、陈建国、陈军以及一些“新生代”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风格,或洗练深沉,或冷峻而幽默,或简洁明快,或委婉含蓄,或清新俊逸,或粗犷刚劲,或纤秾抒情,或绮丽典雅,或自然质朴等等。不同的教学风格,也影响并制约着他们的教学节奏和总体的教学设计;换言之,不同教学艺术个性的教师,往往选择他们最适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总体设计。例如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手势眼神的运用、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课堂的推进和衔接过渡、教学时间的控制、情绪氛围的设计、教学高潮的突起、教学语言的运用、轻重缓急的把握、师生的互动、讲与练的安排等方面,都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情感、气质、教学经验、审美理想等的支配下,精心设计并努力去实践的。那种一反自己的教学风格,刻意去追求某种教学节奏和教学目的的做法,是很难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