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纪律的实践

作者:杨文良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广泛推行,要求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因为新课程的基本旨意就是以生为本,根本目标就在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全面发展架构和谐课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课堂纪律理念、课堂中的纪律规则以及课堂中纪律问题的调控都在发生着悄然变化。有报道,上海虹口区某小学规定:允许学生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愿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目前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并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忽视,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课堂,更是人性化教育的殿堂。这一改革举措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尊重学生是必要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也是可取的。如果说尊重学生就允许学生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意选择同桌……,这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因为这样做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多了热闹,少了安静;多了个人自由,少了可贵的专心;个别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是得到发挥了,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呢?再则,现代社会看重“游戏规则”,要求个体具备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执行规则。假如在孩子童年时代,我们就淡化纪律意识,强调的只是尊重个人权利,弱化甚至忽视个人义务,如此成长起来的人能有责任感吗?学生的人格会完善吗?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吗?
  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纪律作全面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优化。
  
  一、加强课堂程序和常规的建设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证明,教师加强课堂程序和常规的建设,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老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跟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样的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果。相反,一个教师不注重这些课堂程序和常规的建设,而在上课时只凭着不断提出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这样不仅浪费时间,管理效率降低,而且往往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如果教师失去吸引力,学生就会随之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把行为转向错误的目的。所以,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意把握学习内容的难度、深度,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任务,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布置分层作业,这是阻止违纪行为滋生的一种积极方法。要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将课程引向深入,在各种活动之间有效地转换,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让学生的思维紧张地运转,在紧张中获得快乐。教师还应该提供及时清晰的反馈,并使所有学生得到肯定的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践证明: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可维持和强化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使课堂纪律问题行为大大减少,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纪律状况的好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关系好,课堂气氛轻松融洽,教师只需运用眼神、手势就可以制止一些违纪行为的苗头;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演变成一场课堂冲突。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压力。其次,要走进学生,去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或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要营造一个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环境,要用一种爱护、赏识的眼光看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第四,教师要了解课堂上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学生要了解教师的要求与纪律允许的自由活动范围,师生行动协调一致,良好的课堂纪律自然容易形成。
  
  四、让学生成为纪律的主人
  
  美国精神病学者格拉瑟研究认为:学生是理性的,他们选择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好的选择等于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行为,而不好的选择就等于不能成为大家所接受的行为,违纪就是错误的选择。这种选择理论,启发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纪律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纪律的制定。换言之,就是纪律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来制定,它应该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结果。让学生自主参与意义在于:首先,由于这些纪律的要求反映了学生的实际道德需要,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认识水平,因而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那种排斥学生的自主参与而完全依据教师自身的主观意识与价值标准制定出来的纪律,仅仅只反映了教师的个人意识,而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道德需要。学生对这些纪律的遵守就很难说是出自真情实意。其次,由于纪律是学生自主参与确定的,故他们能理解纪律的意图与价值,即他们知道为何要制定出这样的纪律。这样,纪律就有可能变成他们自愿向往的东西,学生遵纪就会逐步由外在转向内在,由被动转向主动,有暂时转向持久。
  
  五、灵活运用课堂纪律的控制技术
  
  学生在课堂上违纪是难免的,问题在于,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技术来加以控制与处理,常见的控制技术有:(1)非言语控制法。即教师用注视、摇头、表情、手势、讲课过程中的突然停顿等方法控制纪律,使用非言语手段控制课堂纪律对教学进度的影响最小。(2)幽默化解法。采用反语双关、谐音移用等含蓄幽默的方式解决课堂纪律问题,既可制止违纪行为,又可避免产生对立情绪,还能调节课堂气氛。(3)合同约束法。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可以同他约法三章,郑重地与其签定一个书面“合同”,“合同”中不仅有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表现的明确规定,还有奖励和处罚的条款。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还有提示干预法、正面提醒法、嘘声平静法、自我反省法等等。不管运用什么方法,教师都必须注意三个原则。一是要根据班级纪律的整体状况和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等灵活运用;二是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三是错不罚众;方法得当,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六、让处理违纪的方式多一点宽容和爱意
  
  当学生违纪的时候,看起来是学生最不值得爱的时候,其实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因为有的学生违纪不是他们乐意的事情,有的学生违纪有着他们自认“合理”的一面,如果此时教师还一味去责怪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学生难以接受,从而内心就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在处理学生违纪时,教师应该从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释放教育的能量和师爱的魅力,让处理的方式更有宽容、温情和爱意,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和得到升华,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中“以生为本”的思想。例如学生迟到,教师不必让学生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更不要把学生拒之门外,而是允许学生可以自己从后门轻轻走进教室,这样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又顾全了迟到学生的自尊。等下课后,学生能再向教师说明自己迟到的原因,教师再利用宽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
  纪律是永恒的,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应有课堂纪律存在。我们应围绕课堂教学,从新课程教学理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架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