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学生习作心理的障碍及其矫治

作者:周余钟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更关心的是身体方面的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心理方面的健康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事实上,心理不健康必然导致学习上的障碍,直至影响着孩子的漫漫人生。据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近五分之一的少年儿童存在着轻重不一的心理障碍。剖析障碍,矫治症状,引导他们走上健康之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下面就小学生的习作心理问题进行粗浅探究,请同行指正。
  小学生处在成长和发育阶段,大脑的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在初步的形成过程之中,主观的心理状态也还处在幼稚的和极不稳定的发展变化时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伤害和影响。而任何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良的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创伤,都可能引起小学生心理发展障碍问题,影响他们的习作,阻碍他们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后果。
  大教育观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维持小学生的写作心理健康。它指学生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写作,其写作的成果等学习行为能被社会环境所接受,又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并且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又表现出: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的写作意志;正确的自我意识;较强学习作文的适应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特征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与气质。众所周知,良好的习作心理,能积极促成习作成果,提高学习质量。
  但事实上,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心理、惰性心理、应付心理、恐惧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虚荣心理、骄傲心理和趋同心理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心理咨询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并提供一定的指导,积极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
  
  一、把握规律,矫治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水平适度能促进人的社会技能的获得,激发最有效的学习行为,焦虑水平过低会使小学生毫无顾虑,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水平过高,则会抑制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一些让小学生(绝大多数)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实”的题目,使孩子们在适度焦虑的情况下,努力完成写作任务。针对孩子的特点,对一些优秀学生,写作要求可以高一点,使之保持适中焦虑。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安慰、疏导,减少(轻)写作要求,以便使他们紧张的、高度的焦虑心理矫治到适中的地步。心理焦虑的矫治办法是:①个别心理治疗。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疏泄、劝慰、保证、劝告和暗示。②群体心理治疗。让小学生参与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减少心理压力,增强学习兴趣,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理智地去设置写作目标,实现目标。
  
  二、谨慎对策,矫治恐惧心理
  
  恐惧一般在感受到特殊事件或压力的威胁时产生,它与未能满足需要、预料到失败或意识到某种失败的可能性相联系。恐惧心理容易引起人的心理胆怯、畏缩、退却、不安,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不利于写作思路的打开,甚至连常规的作文训练也会成为“挥之不去的包袱”。小学生对写作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有:①掌握写作技能欠佳,特别是审题、选材、构思、成文的意识不够。②缺乏写作源头活水,特别是写作素材以及积累不够。③教师的指导欠得法,命题缺乏技巧,假、大、空,有时束缚了学生的手脚。④绝少体验作文的成功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更得不到充分的肯定,有些教师还会用“优秀作文”来衡量孩子习作,评析过于苛求。
  教师应该好好分析小学生的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谨慎进行矫治。
  1.榜样导航。作文课上教师力求切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树立榜样,特别是班级中小学生的榜样,以他们的写作成功鼓励孩子的信心,以便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同时增添一些名家名人热衷创作的轶闻趣事,增加写作的诱惑力,帮助孩子消除畏难情绪,轻装上阵。
  2.鼓励成功。教师在评改小学生的习作时,要慧眼独具,善于发现闪光点,评点写作进步之处,评析成功之处,哪怕一丁点儿的“刺激”,也有必要打出一些“高分”,让孩子体验“我能行”。
  3.自由命题。教师在命题时,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出一些孩子能定得了、写得好的题目,如半命题作文或自己命题的作文,让他们想什么写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畅所欲言,逐步完成。
  4.由浅入深。教师要分散难点,把整体分散成若干的部分,如开头、结尾、段落、事件、过程等的酌情练习,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逐步达标。
  
  三、积极适应,矫治挫折心理
  
  写作挫折是指小学生在写作活动或写作竞赛中,尚未达到写作的目的,没有实现写作目标,并引起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对心理健康的孩子便是一次考验,但却会使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情绪消沉,一蹶不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教育,正确对待挫折,冷静地分析成败的各种因素,积极提高适应能力。人们对挫折的适应方式有:
  1.理智。用理智去克服心理障碍是一种最佳适应方式。理智的人遇到挫折,能排除情绪的干扰,冷静地审时度势,迅速地摆脱消极反应,保持心理平衡。例如小学生在写作中没有实现愿望时,若能清醒地分析主客观原因,以挫折作为磨炼意志的好机遇,就能以百倍的信心去迎接写作中的困难。
  2.升华。这是最具有建设性的适应方式。把消极的情绪与欲望引导到社会认可方面。例如组织受挫孩子到敬老院,开展“银发服务”活动,体验自己的成功,给老人定期写一些慰问信,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成为生活的强者。
  3.调整。调整学习的目标与学习动机,适应新情况,这是一种心理的调整。例如孩子在写作中一般求快,一气呵成,缺乏“精心构思”,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小学生改变学习策略,无论在选材上还是在构思上都要精益求精。
  4.代偿。挫折面前,以另一种活动来弥补不能达到的愿望,使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当写作情绪不佳时,可以参加文体活动,消除心理障碍,待情绪好时,再动笔写作。
  
  四、勤于实践,矫治惰性心理
  
  惰性是指人们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习惯的倾向。小学生在写作中常表现出:①依赖老师;②依靠材料;③依靠家长;④依靠某个高年级伙伴。产生惰性心理的原因是:①主体意识不强;②迁就心理占优势;③意志薄弱的表现;④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应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矫治学生的惰性心理。
  1.勤于实践,讲究一个“独”字。作文教学中注意严格要求、督促。在作文的准备阶段、写作成文阶段以及评价阶段等几个环节上,着力于让小学生独立进行。评改中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常此以往,小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完成写作的好习惯。
  2.勤于实践,表达一个“真”字。注意培养小学生认真写作的好习惯,无论在构思、立意,还是写作、修改上都得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完成。用字用句,反复推敲,来不得半点迁就和马虎,放开手脚让小学生创造独立的天地,充分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叙真事、抒真情、明真理,防止抄袭范文,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写作信心,促使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3.勤于实践,落实一个“恒”字。指导小学生写作要坚持不懈,平时的大作文和小作文、指定作文和自由练笔都要有机结合,训练孩子自觉完成。
  4.勤于实践,反映一个“实”字。指导小学生写作要讲究从实际出发,出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题目,或者让孩子自由作文,写真实的事情。鼓励孩子写作要认真踏实、言语朴实、思想真实。
  
  五、得法指导,矫治应付心理
  
  所谓应付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写作面前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心理,随便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写作目的不明确,认为自己不当作家、记者,作文只要及格就行了。②写作材料缺乏,没啥可写。学校功课忙碌,负担太重,上学放学,两点成一线,在教室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③时间不足,只好应付。④对作文兴趣不高,甚至还有些厌恶感。为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得法指导学生写作,鼓励小学生写童心、童真、童趣,反映孩子真实生活,这样可以矫治写作的应付心理。
  1.得法引导,明确写作目的。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感情,鼓励孩子走上社会,为民服务,以体验写作的价值。作文也是做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写好作文。
  2.得法指导,掌握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前,把写作的题目告诉孩子,让他们有时间精心构思。当孩子们掌握了写作方法,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后,写作就不是那么困难了,不再是一种应付。
  3.得法开导,激发写作热情。写作处于应付地位时,往往没有写作激情,文章干巴巴的。教师应该好好地开导孩子,激发写作的热情。
  
  六、相互切磋,消除妒嫉心理
  
  小学生往往对写作水平、质量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表现出一种不安情绪乃至怨恨和敌意的心理体验。作为教师要及时帮助孩子消除妒嫉心。具体做法:①牵线搭桥,让他们在写作中相互之间有接触机会,争取相容性,消除疏离感。②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他们讨论同一个写作的话题,各自交流经验,让他们渐渐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写出好文章。③共同活动,组织小学生活动时,有意识将他们编在一个小组,同吃同住,同写一篇作文,同编一张报,自然会减少妒嫉心。④鼓励公平竞争,在同等条件下、公开场合中进行角逐,在友好的基础上互帮互助,共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