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及评析
作者:李 昕 徐华军
1.板书:中彩 奔驰汽车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你可以在心里面轻轻地读一读。
2.谁来大声地读这两个词语?
师:“中、奔”是多音字,你都读准了,再来带着大家把这两个词读好。
3.看着这两个词,你的脑海中会蹦出哪些词来形容此刻的心情?(高兴、兴奋、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激动……)
4.揭题:中彩,这是几千几万分之一的概率啊,是何等的幸运,怎能不兴奋,不疯狂呢?可是,今天有一位父亲真的中了奔驰汽车,却矛盾重重,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让我们来到中彩那天。(板书:那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是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交流难句。
师:有没有难读的词句需要提醒大家?(重点落实“拮据”、“梦寐以求”等词的读音)
3.交流课文梗概。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短的时间不仅把字词读准了,还把课文读通顺了。现在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
三、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1.看图说话。同学们,这就是中彩那天的真实情景。仔细瞧一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预设:父亲开着车却神情严肃;周围人都很羡慕父亲中了一辆奔驰汽车……)
2.由图寻文。这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课文中哪些语段正是描述了图中的这一幕?
3.感知“道德难题”。
(1)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
(2)中彩了,父亲却是神情严肃,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1~8段。
(3)交流。(板书:留还)
师:是留,还是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板书:道德难题)
4.换位体验。
假如你就是这位幸运的父亲,面对奔驰汽车这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你会怎么做?是选择留下来,还是选择如实还给库伯?
先别忙着回答,还是请同学们用心地读1~8段,联系父亲当时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替父亲想一想,划出你的理由,再来作出你的抉择。可在文中关键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想法。
◆交流“留”时指导:“我从_____这句话中体会到父亲可以把车留下来。因为_______。”
(1)“生活拮据”。
①正音:据。(板书:生活拮据)
②理解词义
师:你能理解“拮据”的意思吗?(交流)
师:你用了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我们还能联系这句话中的其他词来理解它吗?(联系“六口人全靠一人工作”等词理解)
师:是呀,六口人哪,仅凭父亲一个人的收入要维持日常的吃、穿、住已经够艰难了,再想买辆汽车,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2)“梦寐以求”。
①师:“梦寐以求”是什么意思呢?(板书:梦寐以求)
②联系整个语段加深理解。
引导: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汽车修理工)
③师:是的,父亲整日与汽车为伍,这双手不知触摸过多少辆汽车呀,可那都是别人的,他甚至做梦都渴望能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呀。
④齐读1、2两段。
师:所以,父亲只能把这份对汽车的渴望藏在心中,留在梦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体会父亲那强烈而又难以实现的汽车梦。
(3)库伯有钱;俩人都把这事忘了;彩票是父亲给库伯捎的;扩音器里叫的是我父亲的名字。(随机板书:库伯有钱,俩人都忘了,父亲捎的)
言语训练:这么多的理由能让父亲留下这辆车,你能把这些理由连起来说一说吗?可以用上这些关联词,让句子更通顺。(出示:因为、再说、况且、再加上、所以)
◆父亲真的就这样留下汽车了吗?选择还的同学来说说理由吧。
(1)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①师:正是母亲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们一家人,影响着父亲对于汽车的选择。
②齐读。
(2)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①师:从哪里看出这辆车就是库伯的?
②质疑:试想,当父亲拿起橡皮时,他将擦去的难道仅仅是个K字吗?
5.回读第4、5自然段。
师:一边是价值不菲的奔驰汽车,一边是自己做人的诚信;一边是如此拮据的生活现实,一边又是如此信任自己的朋友,真的是左右为难。此时的父亲,内心正进行着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体会父亲的这份揪心的矛盾吧。
(1)指名朗读。
(2)推荐优生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四、体验写话,真情流露
1.出示插图和第4、5自然段。
师:直到现在,父亲没说过一句话,连半个字也没有,可他的心中却有着千言万语,就请你代父亲把那想说却一直没说的话写一写吧。
出示:我该怎么办呢?留下吧,______;还给库伯吧,_________。
2.交流。
五、结课续疑,引发思考
师:究竟是一股怎样的力量让父亲作出最后的抉择,这个抉择给他带来的会是什么?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评析】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重中之重。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在课堂上,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升华人文内涵。李昕老师的这份教案,较好地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主旨,恰当地处理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将《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品析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词句,层层深入体会父亲的道德难题,从而为感悟父亲的伟大人格作好铺垫,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特别是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巧妙引导,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伊始,教师就借两个词语巧妙设置阅读期待,引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强烈愿望,有效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研读课文阶段,教师由图入文,披文入情,根据学生的学情层层深入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假如你就是这位幸运的父亲,面对奔驰汽车这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你会怎么做?是选择留下来,还是选择如实还给库伯”,这一问,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品读文本,又使学生的个性在自主选择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在读读划划、说说议议中,在正反双方的理由阐述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在学习中,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关注实践,扎实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随着新课标对语文实践的重视,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将“语言实践”推到了重要位置。
在这份教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较为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课堂上始终进行着必要的有效的科学的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学生的“读”,有目标,有层次,有指导,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并自然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全课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感悟后的回读,升华情感处的范读,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这就需要教师着力构建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在这份教案中,教师巧妙借助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父亲蕴藏在心里的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情感体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能在补述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诚信的可贵品质,从而收到一石数鸟之功效。
第三,读悟结合,层层深入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应该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将知识和情感深深地植入内心深处。
在这份教案中,教师注重通过观察插图、感情朗读、换位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零距离”对话中体验、感悟。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自主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在自主感悟之后,教师围绕文章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和交流,进行启发、点拨和引导,这既引发学生对父亲困境的同情,使其深深认识到奔驰汽车对于父亲的重要性,又为进一步衬托父亲诚信的品质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