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对话”——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作者:尹亚萍




  “对话”,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字眼,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其结果不管是交谈双方“对路”形成共识,还是“对立”产生分歧,往往都给人以“对照”,相互造就,促成你我。对话,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境界。
  教育活动中的对话,也应该是对话双方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交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通过“对话”,可以让注入老师心田的理念对接起来,让融合教师心头的经验联接起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塑造者。
  
  一、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丰盈
  
  要想从容面对新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与专业文本对话。
  与课程标准对话。随着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教材的随意改动、失落的教师主导、一味的教学生活化……带着这重重疑问,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让教师再次审读课程标准,会出现另一片天地。此时的阅读,已不再是标准的独白,而是教师对标准的回应,是深度的阅读,是一种品读、一种研读,它变标准向教师的单向传输为两者的双向对话,能有效促进教师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内化自己的认识。
  与教育名著对话。学校购置了大量的中外教育名著,列出推荐书目,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鼓励教师读进去、跳出来,并能跨越时空,用心灵与教育家对话,感悟教育家的每一个要点,让教师得到心灵的净化、心智的启迪、心怀的开拓,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与教改报刊对话。新课程迫切需要教师关注前沿性知识。学校开辟了教师阅览室,制定教师阅览看书制度,要求教师通过网上浏览,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报刊,了解新课程的最新动态。学校还制定阅读文摘制度,及时记录核心观念、摘抄精彩语段、剪贴典型案例等,定期进行展览,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介绍自己近期的阅读书目及阅读收获,解读主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通过对信息的搜集、甄别、遴选、整理、“博观”、“约取”,沙里淘金,由厚到薄,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理念的“着陆”和更新。
  与文本对话,能有效促进教师读书自觉性及阅读习惯的养成,促进教师在阅读中体会教育的乐趣,在阅读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我。
  
  二、与专家“对话”,在碰撞中提升
  
  为了使全新的课程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内心,成为教师理念建构的基础和准绳,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活动,为教师牵线搭桥,与教育专家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对话交流。
  有层次有计划地分派校级领导外出听讲,听取权威专家们关于新课程的学术辅导报告;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听课,感受新课程实验的鲜活现场情景;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市级的课改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我们邀请参与国家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研究的领导、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讲座,开展教育沙龙活动。邀请特级教师来校上示范课,以他们上课内容为研究课例,先让教师自己思考,“如果这课我来上,该如何组织教学?”“本课设计应体现什么样的教改理念?”让教师先备再听,先行后思,他们的课堂与我的课堂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出现了怎样的效果?课后安排教师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听他们设计的意图,明他们设计的原由,思他们设计的价值,并将自己的疑问抛出,让专家解答。这种直观的形式,专家深入浅出的解答,引领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化解开来,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与专家对话交流,既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实践的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剂;这种对话交流,能让理念真正走进教师的心中,呈现在教师的面前,教师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思考;这种对话交流,更能让教师在与专家的碰撞中聚焦观点,提升思想。
  
  三、与同伴“对话”,在互助中共进
  
  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需要有教师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这种教师内部的专业争论,让学校成了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
  学校注重发挥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互补,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制定了《师徒结对管理规定》,通过网状交叉的结对方式,将各学科老师分割成由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组成的跃层式互助小集体,定期开展活动,履行各自职责,有效避免了教师停留在同一层次上的重复。
  学校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开展每周一次的案例分析、热点讨论活动。每次活动前,由教研组长或分管领导提出一个话题,以问题的形式向各个教师发布,全组教师随之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寻找支撑,提炼观点,活动时畅所交谈,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聚集有争论的地方,成了研究交流的后续主题。问题探讨、经验分享、活动商议、困惑辩论,在与同伴的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大家形成了共识,得到了共进。
  学校利用每周一教师例会时间,安排教师进行“师说心语”演讲活动。由教科室提供一些课改中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中急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当堂抽签随后进行3~5分钟的即兴演讲。或教育心得、或观点阐述、或成功案例、或迷惘困惑……有滔滔不绝的,有嘎然而止的,有为表达心中观点找不到合适的词儿而着急的。这种即兴的、即时的、漫谈式的专业切磋,在时而尴尬时而沉着时而有些难堪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对问题的关注、提炼和思考,教师以小见大,从中领略课改的真谛。
  此外,我们还大力倡导“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集体备课的四步曲预案设计、审读修改、教后反思、整理完善,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同学科同年级的所有备课分工给每个教师,主备老师根据自己的思路,写出本课的教学设计,电脑上传或复印给其他任课老师。课前,教师需认真审读预案设计的流程、变化,发现设计的不足和漏洞,随后和主备老师探讨切磋,在此基础上修改确立适合自己的施教方案进行教学。课后做出反思,再次交流各自实施后的优劣之处,进一步整理和完善。集体备课改变了以往教师机械重复、孤军作战的备课状况,给教师置换出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更高层面上的经验交流、教育反思。
  和同伴对话交流,没有约束,随意而自然,教师能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思维碰撞,解决问题,思想、智慧也就落地开花、拔节生长。
  
  四、与自我“对话”,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不善于反思、不会与自己对话的教师不是一名出色的教师。“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聆听专家报告、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理论书籍,为教师提供了前瞻性的课改理论,也为教师实施新课改指明了方向。但一味品读,不加咀嚼反刍,会造成教师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对此,我们要求教师每周撰写教育心得,每月撰写教学论文。捕捉教育瞬间的教学随笔,放大教育细节的教育故事,提升教学经验的教学论文,成了教师自编的文本。教师在不断思考、磨合、审视、编制的过程中得到知识与智慧相融,理论和实践相交,为课改呈交理性思考和探索的完美答卷。
  学校还建立新颖的网络交流方式BLOG,让每一个教师在博克站台上建自己的主页,来放大教师对话的窗口。教师依赖BLOG优势,环视世界教育的走向,整理自己的思想,归纳自己的知识,借助BLOG这个平台进行记录和交流,展开教师间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教师们在BLOG上精耕细作,不断实践,不断创造,不断反思,书写诗意的教改旅程。
  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师队伍永远是课改的“引擎”。“对话”可以引领教师丰盈专业素养,有效推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引导教师积极“对话”,让他们在自由探究、自发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真正的相互回应和相互碰撞,以得到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融;教师间经常主动“对话”,思维之花定会在实践中闪耀、智慧之河定会在教师间流淌。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