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顺应天性,智言妙语巧说服
作者:马际娥
一、赞美说服
枯干的禾苗需要雨水,但疾风暴雨会把它摧毁;娇嫩的幼芽需要阳光,但一阵暴晒又可能使它枯焦。育人亦复如此。常言道:忠言逆耳。说服教育是一种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自尊心强、承受力强、自控力差的青少年来说,教师对学生的缺点直言不讳,往往会给学生以咄咄逼人的感觉,他们会难以接受,甚至因此产生对立情绪。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予赞美。所以,我们在说服学生时,不妨用放大镜观察他们言行中的闪光点,在实施说服教育时既指出问题又肯定成绩,给被说服者一个超过事实的美名,让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进而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劝说,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学会自律。
例如,王老师班里的小强是个贪玩而又顽皮的孩子,常常爬到树上去捉鸟。王老师几次劝他改掉这个恶习都没有见效。有一天,小强又掏了鸟窝,一看是小鸟,于是又放回鸟窝里去了。王老师见他满头大汗的样子,便问:小强,你干什么累得满头大汗?小强说:我在掏小鸟,可是掏到的那只小鸟太小、太弱,我又把它放回巢里去了。王老师称赞说:小强啊,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小强不好意思地问:老师,我掏鸟窝,你怎么还说我有爱心呢?王老师说:小强,你把小鸟放回巢里,说明你深知爱护幼小动物的道理,有可贵的同情心。所以,老师觉得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小强听了这些话十分高兴,以后再也不掏鸟玩了,而且还和同学们一起去保护小鸟。王老师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说服目的,这就是赞美的力量啊!
事实证明:赞美如药,采用赞美说服对学生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能够使其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劝说。
二、借物明理
在教育过程中,说服教育绝不是死板的说教和简单的训斥,教师如果摆出一副冷峻严肃的面孔,用刻板枯燥的语言把自己所要宣传的真理在学生耳边聒噪不停,渴望学生在那些风干的语言,甚至居高临下的教训面前热泪涔涔,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只能让学生听而生厌。说理不仅需要依赖于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证明真理,而且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思维去显示真理。所以,教师应该借助一定的事物来将道理说得生动、具体、形象。应该用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将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意蕴,用耳闻目睹的趣事、巧譬善喻的实例,淡淡引进、渐渐深化,进而使受教育者领悟教育的要求,明确进取的目标。
例如:古时孟母断杼教子就是借物明理的最好例证和模范。传说孟子开始上学时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非常生气,拿起刀子当着儿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怒斥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经过孟母断杼施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启发,铭记母亲的教诲,从此旦夕勤学,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
由此可见: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如果能借用事物来说明道理,就可以避免说大话、空话,能够联系实际把道理讲清楚。那么,你的说服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三、妙喻说理
运用妙喻说理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能把深奥的哲理讲得浅显,能把生疏的事物说得熟悉,能用生动鲜明的喻体吸引对方去思考,使对方冷静深思而豁然顿悟,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因此,在说服过程中,教师与其滔滔不绝地把道理灌输给学生,不如引用有说服力的名言警句、寓言故事以及形象的比喻等,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回味,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增强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使学生受到高尚的文化熏陶。
例如,有一位教师发现自己班里几个属鼠的男同学在期中考试中考了满分,挺得意,有点飘飘然,就对他们说:老师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遇见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结果它发现了一个大秘密,这就是,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它立刻认定,只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了,从此以后,它既瞧不起猫,又看不起狗,甚至还拿狼开心。有一天,他居然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就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起来。有一天,他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的,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地飞了出去,就这么飞呀飞呀飞,飞了好半天,才扑通一声掉在臭水坑里!好,现在就请大家注意一下,臭字的写法,怎么写的?自大再加一点就是臭。有趣的是,今年正好是鼠年,咱们班有不少属鼠的同学,那么,这些小老鼠们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会,但必须有一个条件,这就是永不骄傲!说到这,这位班主任意味深长地看了看那几个男同学,那几个男同学当然明白,老师要告诉他们的道理全包含在那个有趣的故事中了。他们挺感激,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在这里,这位睿智的老师对学生的缺点并未直接斥责,也未给学生讲述一番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让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给学生以久远隽永的回味,使学生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可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极好的说服效果。
四、幽默说服
幽默是引人发笑的语言艺术,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使教育对象在笑声中顺利的接受说服。在说服中运用幽默,可以在突出思想性的前提下,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来表现教育工作者的睿智和风趣,增强说理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同时还可以摆脱窘境,缓和紧张的说服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师的教育,在笑声中同不良的习气告别,同坏的行为习惯进行斗争和决裂,使学生笑过之后得到深刻的哲理启示,在心目中留下严肃、高尚、美好、善良的印迹。这就是幽默说服的无穷魅力。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课时,发现有三个学生趴在桌子上半醒半睡。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呢?不叫吧,怕耽误学生学习,于心不忍;直接将他们叫起来吧,又会影响到全班学生的学习,而且很容易引起打瞌睡者的逆反心理。因为老师当时正巧在讲修辞手法——对偶,他便灵机一动,说道:老师给大家出个上联,请你们对下联,怎么样?老师的上联是小讲台一师傅兴致勃勃中神聊。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头儿,不由自主地思索起了下联。老师依次叫起了三位打瞌睡者,让他们作答。但由于不知道什么叫对偶,三位打瞌睡者没有对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说出了下联:大课堂三弟子众目睽睽下昏睡。同学们听后大笑,笑得三位打瞌睡者心生惭意,脸现愧色。
在这里,这位老师随机应变,借用正在讲授的教学内容和自己在课堂上的活动进行巧妙发挥,既含蓄地教育了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调节了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又让其他的同学加深了对对偶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获得教益,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为学生领悟和接受。用一石击三鸟来形容这种说服方式的效果,是再恰当不过了。
五、角色置换
在说服过程中如果遇到十分固执的对象,可以先由对方不经意的问题切入,引导对方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再由此及彼,请君入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在自相矛盾中不得不接受说服者所讲的道理。
例如:朱老师是某大学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师。她上课时,日本留学生河野大辅常迟到,而且总是穿着拖鞋进教室,只要他一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就闹得教室十多分钟安静不下来,朱老师曾几次向他指出,他总是油腔滑调地回答:老师,我只有一双拖鞋,要是不让穿,我只好不来上课。他的话引得留学生们哄堂大笑。有一次,上课时讲风土人情,朱老师请各国留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意让河野大辅介绍日本国家的榻榻米,河野大辅来劲了,跑上讲台连说带比画告诉大家使用榻榻米的规矩,朱老师冷不妨插问道:如果有人一定要穿着鞋子踩上榻榻米,日本人会怎么看呢?河野大辅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日本人一定会认为这个人脑子有病。朱老师笑了,然后问道: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里,你一定要穿拖鞋来上课,中国人怎么看你呢?河野大辅愣了半天,恍然大悟道:老师的圈套大大的,我的钻进去了。第二天他穿了一双崭新的运动鞋走进教室,还故意朝朱老师抬了抬脚。
尽管各国的文化传统有差异,但都应该入乡随俗,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否则就会显得没有教养。在这里,朱老师说服调皮的洋学生,就是运用了由此及彼、角色置换的类推方法。在常理面前,河野大辅不得不服。
说服,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艺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说服教育的艺术技巧,运用灵活多样的说服方法,做到语言充满情趣,教育以理服人,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