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润物无痕:追寻课堂评价艺术的新境界

作者:李 荣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不断开发自我、超越自我的核心手段,是师生生命共进历程中师生共享成功的快乐所在,是师生关系不断走向和谐的催化剂。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你棒,我棒,大家棒”,不是厚此薄彼的价值取向,不是空洞乏味的榜样说教。它应该是流淌在学生心底里欢快如歌的涓涓细流,是无声润物的甘甜细雨,随风潜入学生心头,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学生的潜能得到不断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自信力不断增强。润物无痕,应该成为教师课堂评价追寻的新境界。
  
  一
  
  “润物无痕”的课堂评价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案例:
  师:谁能用“锻炼”这个词说句话?
  生:如果我们经常锻炼,身体就能长得快、长得高。
  师:说得真好。我想你就是这样做的,是吗?
  生:是的,我爸爸经常带我去运动场跑步、打篮球,还带我去爬山。
  师:真羡慕你有这样一个好爸爸。锻炼一定很辛苦吧?
  生:辛苦是辛苦了一点,但是为了身体长得快、长得高,我不怕。
  师:是啊,有决心,不怕难,心想才能事成。
  细细品读上面的案例,教师通过自身的巧妙评价和引导,不但实现了让学生用“锻炼”一词说话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例举加深了对“锻炼”一词的深化理解,而且肯定和赞赏了学生为之付出的努力,坚定了学生为之坚持不懈的信念,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这样的评价多么生动,多么亲切,多么催人奋进!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对学生生命的引领。这种寓引领的深刻于评价的无痕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教师评价艺术高超的魅力。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在名师的课堂中并不鲜见,只要我们仔细留意,我们肯定可以捡拾很多,只是由于它的朴实无华,我们一不留心就会让它从我们身边悄然滑过。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
  1.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看不到传统意义上为师者的刻板生硬,看不到布道者的谆谆教诲,有的是兄弟姐妹般的亲近交流和真诚响应。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和平等和谐,使教师这个“平等中的首席”将角色引领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谁能拒绝一个“同伴”的由衷羡慕和真诚赞赏呢?
  2.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张力。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除了肯定性评价外,还运用探询的口吻表达特别的评价,“我想你就是这样做的,是吗?”蕴涵着学生体会的来之不易,又引发了学生对锻炼的进一步诠释;“锻炼一定很辛苦吧?”则在关切中透出一种赞赏;更妙的是“是啊,有决心,不怕难,心想才能事成”,既是对学生努力付出的真诚响应,又暗含了对学生持之以恒的鞭策和鼓励。独特的评价表达方式,既在师生间充分营造了亲切的交流氛围,又鲜明地表达了教师的评价信息,韵味悠长,发人深省。
  3.评价指向的确切性。在时下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仍然可以听到许多指向模糊的评价语:“你真行!”“你比老师还读得好,老师也要向你学习!”“你真聪明!”学生听得热血沸腾,却于飘飘然中不知自己好在哪里,聪明在何处,这种评价实质上是无效的,是无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的确切性,既要求评价指向的明确性,还要求评价的恰如其分。用这两个标准去比照上面的案例,我们不难找到肯定的答案。
  
  二
  
  怎样才能实现课堂评价的“润物无痕”呢?让我们还是回到名师课堂,在捡拾那一个个“闪亮的贝壳”的同时,探寻和感悟其中的奥秘吧!
  1.借力发挥。如薛法根老师的课前交流:
  师: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
  生:薛法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前面的宣传标语上有你的名字。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用来观察。
  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没有用“你真会观察!”这样的评价语直接肯定学生善于观察的优点,而是以之为榜样引导全体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使引领的面随之扩张至全体,被评价者不难体会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其特点是目的明确,榜样生动,震撼心灵。
  2.以退为进。请看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于老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七节,可那位学生读第一节了。同学们都向他望去,目光告诉他读错了。同位的小声说:“读第七节。”这位同学红着脸说:“对不起,我听错了。”于老师笑笑说:“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是我没说清楚。”
  当学生因为开小差读错段落而倍感尴尬的时候,我们没有听到惯常的声音,“以后,上课可不能开小差了”或者是“是不是开小差了,以后可要注意了”一类的深挖细究。于老师心中明白,这位学生已经品尝到了因为自己的过错带来的苦果,他正被尴尬的氛围包围着呢,批评他已没有意义,于是他选择了自我反省,把解剖刀对准了自己——可能自己也说得不是很清楚吧。于是有了上面这句自我检讨的话语,用自身的言行在所有学生的心底树立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榜样,将学生的自我认识提升到崭新的境界。
  3.由表及里。咱们再次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
  (于老师请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玻璃自述》。)
  生:(读)“《变色玻璃自述》。我的名字叫‘变色玻璃’,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有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我早就上市了。把我装在你家的窗户上,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而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小偷不知家里有什么,没法去偷。我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的柔和,不会刺眼睛,所以有些人把我叫做‘自动窗帘’。你们看,于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大家快去商店把我买回家,我会为你尽力效劳。”
  师:第一,你写得很好,第二,你读得很好,第三,你心地善良。三好啊,还有一好,课文读得好,如果课文没读好,哪能写得这么漂亮?我得谢谢你,因为你保护了我的眼睛。跟老师握握手。
  当于老师感觉到这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自述”时,迅速地对其优点进行了梳理,从写、读、自述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品性进行了肯定性评价,最可贵的是将评价视角深入到对“三好”的溯因,引申出学生往往忽视的“还有一好”,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种由表及里的评价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度,使学生认识到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结果的背后,才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既要关注他人好在哪里,更要关注他人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跟老师握握手”是教师以肢体语言强化肯定性评价的方式。不足的是,“好”的内容没有确切地指出来,学生的自我认识尚显模糊。
  4.榜样引领。一位老师在巡视学生自学课文时,发现一位同学自学的习惯非常好,当即面对全班同学说:“我发现某某同学做得特别好,他一边读书一边划出重要的句子,有疑问的地方还打上问号。”许多还没拿出笔的同学连忙从铅笔盒中拿出笔照着样子做起来。在这小小的课堂细节中,教师表面上是肯定某某同学良好的读书方法,实际上是以之为榜样向全班同学暗示该如何读书才有效,表现出教师高超的评价艺术。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读书前老师提出的一条条要求,学生却并不买账的情形,从上面的评价细节中,我们是不是该在引导技巧上多加一番思考和锤炼?
  5.故事引领。一位学生对另一位学生作文中“哀求”一词的运用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做了精彩的分析。老师没有直接表达内心的赞赏,而是借机给学生娓娓讲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推敲过程,然后动情地对另一位学生说:“快和你的‘一词师’握握手吧,他对你的帮助可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虽然教师因为讲故事花费了更多时间,但是由此给学生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是无法估量的。在这里,从生动的故事情境中款款走来的先贤们,也成了教师极佳的评价资源。
  “艺无止境”,同样对“润物无痕”评价艺术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以上所撷取的只是其中几朵“浪花”,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善于学习他人之长,一定可以积累更多的评价策略,使我们的课堂评价艺术不断臻于完善。
  
  三
  
  在追寻“润物无痕”评价新境界的进程中,有几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1.“润物无痕”实现的是“以无痕求深刻”,追求的是“心育”。它很少或根本不用“要、应该、必须”等居高临下的指令性词语,它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师评价语的自主感悟和领会,因而能更深刻地进入学生的心灵,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它拒绝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它是师生之间无声的默契和响应,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不断唤醒和感召。
  2.“润物无痕”期待教师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课堂调控技巧。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的是学生普遍缺失的是什么,学生个体的优势在哪里,课堂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评价资源;高超的调控技巧则显现的是教师评价语言的张力、活力、穿透力,而所有的这一些,都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3.“润物无痕”要避免评价走向晦涩难懂。当教师的评价方式方法脱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留下了较多的思维空洞时,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因为接不上茬而陷入一片茫然,达不到教师期望的评价功效。
  4.“润物无痕”要善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评价资源,使评价的内容、方式不断丰富。让贴在教室墙上的名人名言说话,让文本里的人物说话,等等。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