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数学教学素材的挖掘与利用

作者:杨 华




  案例背景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事情或故事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观察、思考、猜想、动手操作的基本素材。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55页上,有一道关于买商品的开放题,笔者借此素材,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移民商店》这节课。这是一节练习课,也是一节活动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
  
  课一开始,出示课件。伴着课件中优美的音乐,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高兴地向学生宣布:“移民新村的‘移民商店’开张了!”这个动人的情景将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境界里,学生尽情感受着学习的愉悦。
  紧接着,课件显示商店里商品的种类和价钱,如下图所示:
  
  我引导学生围绕着买和卖产生两种角色——顾客和营业员,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角色的工作和表演。
  一组(两个)学生首先进行即兴表演:
  生1(营业员):“亲爱的顾客朋友,大家好!我是移民商店的营业员,下面由我介绍一下本商店商品的种类:菜油每桶39元,白糖每包5元,面条每把2元,大米每袋20元,饼干每盒12元,欢迎您的光临!”
  生2(顾客)走向营业员。
  生1(营业员):“您好!请问您要买东西吗?我们商店的东西都是价廉物美的哟!”
  生2(顾客):“请问白糖、菜油怎么卖?”
  生1(营业员):“一包白糖5元钱,一桶菜油39元,请问您要买多少?”
  生2(顾客):“买一袋大米和一桶油共要多少钱?”
  生1(营业员)(想了想):“一袋大米和一桶油共要59元。欢迎您下次光临。”
  两位学生绘声绘色的全情表演,惹得下面的小观众拼命捂着嘴偷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的学生举起小手想争着来表演,少数学生按捺不住自己急切的心情已经从座位上站起来了。
  这时候,我抓住学生的热情,将学生的思绪引向深入:“从大家的表情中我可以看出你们对这两位同学的表演都非常满意,并且还想亲自来表演表演,是吗?”
  学生呼声高涨。我趁热打铁:“如果让你来卖东西或者买东西,你觉得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1:“营业员和顾客都要有礼貌。”
  生2:“营业员要热情地给顾客介绍东西的品种和价钱,让顾客挑选。”
  生3:“顾客告诉营业员自己想买什么东西。”
  生4:“顾客和营业员都要会算钱,不然,找错钱就麻烦了。”
  ……
  学生如身临其境,将买卖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都挖掘出来了。在此基础上,我就让个别学生扮演顾客,根据自己的购买愿望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比如:“面条比大米便宜多少钱?”“两包白糖多少钱?”等。其余学生扮演营业员口头解决问题。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几乎每个学生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购买愿望。很快,我感觉这种一对多的学习方式就不能满足大多数孩子的表达欲望了。
  这时,我抓住时机,又抛出了一个满足全体学生热情的学习方式:让同桌的两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提问和解决问题。教室里顿时就产生了30多个“商店”,30多个“营业员”,30多个“顾客”!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了。
  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已经不满足提出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他们的思维往往要比较复杂些。有不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直接口算,如“4盒饼干多少钱?”同桌不会算,我问他:“你自己会算吗?”他说:“1盒饼干12元,2盒就是12加12共24元,那4盒就是24加24等于48元喽!他说得轻松自如,满不在乎,好像简单得不得了,我却在心里为他思维的灵活惊喜不已(得下一单元才正式系统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啊)。我极力地肯定了他的想法和算法,并小声地鼓励他一会儿给全班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同桌学习结束后,他大大方方地把问题和算法说了出来,同学们用掌声肯定了他的聪明。大概是受他的启发吧,马上就有同学举手说也可以用依次加的方法算,加4个12就行了。学生马上提出反对,那太麻烦了!但我却微笑着肯定了那位同学肯动脑筋。又有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手说:“可以这样算,4个10加起来是40,4个2加起来是8,40加8是48。”这不是运用了认识100以内数的时候才学的知识吗?何等之妙!
  可能受了我的鼓舞,有些聪明的孩子举手要介绍自己提出的较复杂的问题和自己的算法。如:“1袋大米、1桶油、1包白糖一共要多少钱?”“2包糖、3把面条、1盒饼干一共要多少钱?”这些较复杂的多步计算的问题,其实已经有一部分学生从实际情景出发,知道是要把买这三种东西的钱加起来,算出总钱数。
  为了让大部分孩子都有解决这类问题的体验,我让他们小组组织讨论,介绍自己的算法。这时候,我明显地感觉到了一部分反应敏捷的孩子的思维被激活了,得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有部分孩子由于计算太复杂,表情开始有点迷惘,我微笑着见好就收了,一方面热情洋溢地表扬了学生的聪明和敏捷,另一方面又鼓励学生将我们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
  接着,教师从人们对这些商品的爱好谈起,故意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信息不足的问题:
  师:“因为南方人喜欢吃大米,所以买的人特别多,商店经理就从国外引进一种泰国大米。这种大米色泽好,饭香浓,而且是火车托运,如果我要买3袋这样的大米,需要多少钱呢?”
  生:“我认为要90元。”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这种大米是进口的泰国大米,普通大米都是20元1袋,进口的应该比普通的要贵一些,至少要30元1袋,3袋就是90元。”
  生2:“泰国大米的进价低,定为23元1袋就可以了,买3袋需要69元钱。”
  ……
  生5:“现在油价涨了,我认为应该定为33元1袋。如果要买3袋这样的大米,3袋就是3个33,3个30和3个3合起来就是99元。老师您只要给100元,营业员找您1元钱就行啦!”(掌声)
  看!真厉害,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还知道用数学去解决生活问题呢!
  最后,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昨天,三(1)班的同学也去移民商店买了一些东西,总共花了80元钱,请同学们猜猜他们买的是哪些东西?他们想把这些东西送给谁?”学生小组讨论商品的搭配方案,并派代表汇报,比一比哪个组的想法最多。这一情境,不仅拓展学生的思维,还渗透人文精神,使价值观的教育见缝插针地融于课堂之中。
  
  案例反思
  
  这原本只是一道练习题,在备课时,我发现是一个有挖掘价值的好素材。通过本节课教学,不但复习了已有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兴趣、能力上都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我有所领悟。
  
  一、创造性地挖掘教学素材,让教材“物尽其用”
  教材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在用教材时不应完全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于一些不大适合学生的内容,要彻底地改;对于远离学生实际的内容,阻碍学生发展的,要毫不留情地删;发现有探索意义、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材料,要没有顾虑地增;对于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拓思路的素材,要有深度地挖,不浪费任何一个可让学生发展的资源。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合理地、创造性地挖掘、利用了“买商品”这一教学素材,收效较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