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浅谈语文作业评价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作者:徐勋贵




  新课程理念为我们提出了作业评价的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性。而作业评价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反馈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以为目前仍有许多做法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且有时“一棒子打死”和没有生气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
  作业评价方式简单化。不少老师认为,作业评价就是作业批改,没有把作业批改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老师往往把作业批改当成例行公事,只是被惯性推动的一种行为。对作业批改行为的优劣和它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考虑很少。因此,在批改语文作业时,只是对作业过程和结果给予等级或分数,有的老师甚至连给学生评定一个等级和分数的工夫也省去了,只是简单地打一个“√”或者“×”,或者写一个“阅”或“查”了事。学生在作业中发现的错误得不到改正和指导,或者学生在作业中的精彩表现得不到赏识和鼓励,学生发回作业后只关心等级或分数,对造成错误的原因不加追寻,对成功的经验不予总结。
  作业评价标准绝对化。有的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不管学生的原来基础如何,采用的是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作业评价仅限于甄别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这种做法导致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知道自己很难得到好的评价,害怕面对作业本上的那个生硬的“×”,作业发下来以后,他们连看也不看一眼就往抽屉里一扔,对语文作业越来越害怕,从而对学习语文丧失兴趣和信心,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作业评价态度情绪化。有的老师在作业评价时,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对好学生的作业批改得很仔细,面对一些所谓的后进生的作业,往往是不屑一顾。他们作业中做错的地方,老师打下的“×”是大号的,特别是做错了作业而书写又不认真的时候,老师就会在作业后面重重地写道:“重做!”或者“重抄10遍!”有的老师甚至粗暴地撕下该页作业。有的在作业规范的要求上时松时紧,在作业规范的标准上时高时低,不能一以贯之,效果得不到巩固,老师虽然花了不少力气,但学生的作业老是做不好。
  作业评价主体单一化。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作业评价的主体基本上是单一的,评价的指向也基本上是单一的。传统的作业批改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行为,学生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评价对象,鲜有学生在作业评价中发挥主体作用来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更不用说学生把评价指向老师。由于作业评价中不能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常处于被动状态,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作业评价的关注程度。
  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就是要让作业评价焕发出人文的魅力,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充分享受作业成功的乐趣。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一、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
  
  一个“√”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但一个“×”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少冷漠。看到红色的“×”,就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古代审囚犯时,对死犯,主审官就是用红笔在囚犯的名单上打×,表示杀头。教师批改作业,学生拿到作业本,看到“×”,处处皆“枪毙”,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无路可走了。倘若用“?”代替“×”,则“?”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学生看到它,就不会因为做错的题目而丧失学习的信心。相反,学生从老师的做法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就一定会自觉地思考,开启探究科学文化的大门。这种带激励性的评价有效地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必为少数学生不更正错题而犯愁,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度,融洽了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
  大多数学生很难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习惯主动改错。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和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所以,几乎每个学生拿到作业本,就会翻开教师的评价。如果学生每一次体验到都是失败,他们就会觉得心灰意冷。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困难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即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教师根据其正确程度与书写情况评定等级,不及格的作业不急于打等级,而是将作业发下去,让学生修改,修改以后,教师再给等级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样“二合一”地评价一次作业,既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多一把“尺子”,少一些统一
  
  过去一般的做法,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后进生,都按一个绝对的标准和要求去评价,结果是:优生觉得标准和要求偏低,容易达到,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需要;对于后进生而言,标准和要求偏高,一时难以达到,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评价,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许多好学生是教师正确评价的结果,同样道理,许多后进生正是老师不正确评价的产物。坚持“多一把尺子“评价,努力把这种理念付诸于实践。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学生”,前提是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三、多一些互动,少一些“独唱”
  
  我经常要求学生一定要把作业拿给家长看,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有什么建议可以写在作业本上。所以,我的学生作业本上,专门设置了学生家长反馈栏。作业本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互相对话的渠道,共同的话题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评价,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加上家长的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四、多一些变化,少一些固定
  
  “√”从其形状的变化可以分为大“√”和小“√”两类,对学生作业中,答案做对的而字写得不够清楚的,老师可以使用小“√”,答案做对的,而且字又写得清楚的,老师可以使用大“√”,对答题正确,字迹清楚,而且又很有新意的,老师可以使用双个“√”。如此恰当地使用“√”号,让学生明白作业对了,还有追求的目标,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做对了,鼓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著名学者姚一苇论及艺术创造时指出:“所谓创造,不是创造什么资料,而是创造一个秩序,一个完整的全新的秩序。”同样都是“√”,但如此一改变,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多一些内涵,少一些单一
  
  语文作业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更多的是单一化,要么都是表扬,不管是好是差,一味表扬:“你真棒!”“优”,要么一声否定:“太糊涂了!重做!”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评价语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学生反映良好,收效也较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对学生的表现作肯定(哪怕只有一点进步)。其次是根据学生的表现,用“假如……”有指导性的语言,指出学生表现中可提高处,或是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就避免了诸如“糊涂!重写!不认真!”等刺激性语言的出现。
  寓贬于褒法。寓贬于褒,就是当发现学生的作业有错误或书写不端正时,不是直截了当地在评语上写出来,而是寓贬于褒中。如学生的作业答题正确率不错,只是书写很潦草,可以这样写评语:你的作业正确率不错,假如你能把字写端正些,那就更棒了!
  “功在诗外”法。此法是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之处,不明点出,而是通过委婉地抑此来扬彼,以达到“功在诗外”之效。例如某学生作业做得很整洁,可惜错题较多。你不妨这样写:态度认真,作业整洁,假如再注意审清题意,你一定做得很好。该生看后,就会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老师的建议,改正缺点。
  希冀憧憬法。希冀憧憬式的评语,往往更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明确努力的方向,激起上进心。对学生的进步,尤其是中下学生的进步,只要是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抓住时机给予鼓励:“你又进步了,假如继续努力,相信你会进步得更快!”对因胆小不敢多问而影响学习的,教师可以这样写:“你是个聪明而文静的女孩,假如你能坚持平时多问,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实践证明,“假如……”式评语富有指导性,能激起学生做好作业、改好作业的欲望,教师省时省力,学生也乐于接受。
  总之,创新作业评价的方法,将评价从单一的作业评价中解放出来,不仅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享受作业成功的快乐,也让孩子养成了及时改错的习惯,更让学生从教师丰富的人文评价语言符号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