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数学作业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

作者:张艳莉




  不知几时起,我们的孩子开始不愿做作业,讨厌作业,作业已成为孩子的痛苦,孩子的沉重负担。而教师也开始整日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不认真做作业,甚至经常不完成作业。在抱怨的同时,我们是否静心反思过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反常现象?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设计的作业适合学生吗?如今,大多数人无形中把作业的作用仅仅当作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从而导致了作业陷入题型单一死板、形式单调重复、内容封闭枯燥的境地,忽视了作业主体——孩子的需要,孩子的意愿——孩子不愿做作业,作业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笔者认为,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原则设计作业,从学生学习需要入手,重视作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不仅不会使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而且能够极好地调动学生作业练习的积极性,把做作业的任务自觉转化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种需要,从而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
  
  一、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现象1:布置随意,缺乏指导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下课铃声“叮呤呤”地响起,学生正准备休息,教师这时却“不失时机”布置起了作业,随意翻开书本或练习册布置几道题,然后夹起书本匆匆离开教室。而学生(特别低年级)一节课下来,已经感到疲劳,注意力也不太集中了。这时,随意布置作业,学生一是容易忘记,二是作业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如此放任自流完成的课外作业,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现象2:题型单一,死板教条
  目前小学生数学作业基本上是以“抄抄算算”的书面作业为主要题型。学了加、减、乘、除的计算,作业题型就是口算或笔算;学了概念、定义,作业就是抄写背诵……作业题型单一死板,没有变化,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孩子厌烦。
  现象3:形式单调,机械重复
  现今学生的作业一般以书面作业为主要形式,哪一天没有动笔写几道算术题,那就会被视为“没有作业”。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课堂上练习完后,回家后作为家庭作业再做一次,甚至复习时又被老师“筛”上一遍还不够,还被标上记号继续做,可谓一题多“做”。而教师大搞题海战术的理论依据就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熟能生巧”。学生对着那么熟悉的数学题,无数次的重复,哪来的兴趣啊!试想这种超量繁多的机械重复,孩子怎能不厌恶?
  现象4:内容封闭,枯燥乏味
  作业内容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现实意义和挑战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往往是“纸上谈兵”,解答书本上的习题游刃有余,可一到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另外教师布置作业时强调学科本身,忽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业需要突破学科的界限,打破传统作业的定势和模式,作业内容要丰富、有趣、开放,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和相互渗透。
  现象5:批改简单,缺乏评价
  如今的作业,多数教师都是将作业收到办公室批改,对学生的作业,只是很客观地判断对错,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只看表面现象,不了解分析其错误原因,因而也就不能及时对症下药。另外评价结果也比较单一,只是对、错之分,或是打个等级(全对打个“优”,错了批个“订正”),对学生的作业不能给予恰当、准确、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起不了什么激励作用。
  
  二、改变数学作业现状的策略
  
  1.布置作业的策略——做好记录,明确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了解学生作业未完成的原因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解释:我忘记了“做什么作业”,或是“不清楚作业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养成用小记录本记录作业的习惯(不仅记作业的内容,还要记清作业的要求),另外还坚持做到不利用学生下课时间草草布置作业。近两年来的实验,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能够自觉记录作业,而且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
  
  2.设计作业的策略——精心设计,各显其能
  (1)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乐”中做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寓做于乐”,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容和特点,设计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练习的主动性。
  如: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的《认图形》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作业:这几天你们在图形王国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打算怎么把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呢?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认真准备,交上了一份份让我惊讶不已的作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用稚嫩的话语写下一段话来介绍:爸爸,妈妈,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长得圆圆的,像个太阳,它叫圆形。还有一位新朋友,它长得长长的,平平的,它不像长方体,因为它不能装东西,它是谁呢?对了,它叫长方形。有的则是拿起了画笔,给新朋友画了像,向爸爸、妈妈介绍它们。还有的甚至图文并茂,既有画像,又有介绍词。瞧,孩子们的作业是多么富有童趣,多么富有创造性啊!这样的作业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考虑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学生愿做、争做、乐做。
  再如编创一些童话故事,设计游戏比赛等形式的作业,诸如“抢三十”,“算24”等,形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学生也非常乐意做。
  (2)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动”中做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价值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他们可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获取技能。而目前教材中生活实践型的习题很少,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设计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认识人民币》这单元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①到附近的超市调查一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②陪妈妈到超市购物,回忆你的购物过程,写一篇数学日记。③买一盏台灯需要42元,你可以怎样付钱?写出你的付币方案。这样的一组作业,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在完成这一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收集信息、调查应用等多种能力,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探”中做
  开放性的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场所。在开放性的作业中,学生必须积极探索并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设计开放性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答开放题的过程中,激活思维,勇于创新,各有所得。
  如在教学《加和减(二)》这单元,学生厌烦口算这种形式单调的计算练习,于是我设计了()+()=30,52-()=(),()-4=(),()+2=(),56-()>8等一组开放性的作业。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情绪高涨,敢于标新立异,创新的火花不时迸出,填法多样,有些爱动脑筋的学生还发现了规律,并能够有序地进行思考。新课程改革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作业,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充分调动了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他们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充分挖掘了每位学生的内在潜能。
  (4)设计多样性作业,让学生在“变”中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形式丰富多样,满足学生的新鲜感。作业形式除了常见的书面性作业,还可以是预习性作业。复习性作业、阅读性作业(课外查找数学资料,阅读数学故事等)、手工制作的作业(如在学习完《认钟表》让学生尝试制作一个钟面)、实践性作业(如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研究,撰写小报告)、记数学日记……多样性的数学作业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批改作业的策略——及时反馈,评价多元化
  在批改作业时,我们不单是看学生解题的结果,更要看学生解题的过程,对学生出现的独特解法或创新解法要及时发现并给予积极评价。学困生的作业要坚持面批,寻找错误原因,及时耐心地给予帮助,促使其尽快掌握好数学知识。对于学生出现的点滴进步,要抓住时机,写上留言式的评语。如书写工整的作业,则批上一句:你的作业完成得很认真,老师感觉到了你的努力。解题方法简便灵活,思路独特的,送他一句勉励的话:你的解题方法可真奇妙,多简便啊!(同时奖一颗智慧星“★”)另外,只要是作业有创新见解的,我都会在班级内表扬介绍,对于他们创造的解法,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解法”,此举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孩子们做作业时更爱动脑筋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为了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作业,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我在保留传统“等级制”的评价方法的前提下,作业批改采用“等级”“评语”“星级”制相结合,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另外还设置了书写奖、进步奖、发现奖等。实践证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