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

作者:吴晓春 黄 笑




   最近一段时间来,我经常到学校去听课。听课中感受最深的是,现在的课堂大都十分活跃,注重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欣喜之余,却发现,在表面的繁华背后,掩盖着些许问题。
  印象最深的是听一节小学语文课,课文题目是《一夜的工作》。整堂课从听充满景仰与哀怨的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开始,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从识读生字,到讲解课文,从周总理办公室的简朴,到周总理工作的认真负责,步步深入,井井有条,师生问答自如,教学设计流畅,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最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高声诵读:
  师: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
  生:(充满激情地齐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整堂课在集体深情朗诵《你是这样的人》中结束。
  学生在忘情的诵读之中,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达到顶峰,也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堂课,每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很精致,学生的反应很热烈,课堂参与非常积极,应该说在技术层面上达到了教师所期待的效果。
  热烈之余,我心里隐隐觉得有点不大舒服。感觉好象回到了20多年前自己的小学时代,我总觉得时代发展了,对课堂的感觉应该有些实质性的不同,而不是似曾相识。我隐约察觉,这里涉及到我们如何对待传统伦理资源的问题,包括如何对待革命领袖的崇高美德。我们当然需要继承、学习周恩来总理的崇高品格,一方面把革命领袖的美德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让少年儿童在接近革命伦理资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但如果仅此而已,我们个人的理性就可能被传统、被权威所遮蔽,我们的道德理性就始终没有超越柯尔伯格所说的习俗水平的阶段,即停留在对道德权威的模仿之上,而不是基于个人逐步提升的自主性的道德觉悟。所以,对传统美德包括革命伦理资源的学习不应该遮蔽个人的理性,而应以个人独立清明的理性为前提。
  这堂课的问题在于,整堂课弥漫其中的都是一种热烈的激情。学生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完全顺着教材预设的逻辑在思考,实际上学生的思考不过是教材本身设计思路的延伸与注脚,而缺少学生真正用心的思考,或者说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师生不过是共同把教材所预设的对于周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借助于课堂表现出来,激情有余,而理性缺失。教师的教学设计越精致,学生这种崇敬之心就越热烈,而热烈中却缺少一点冷静的思考。比如,周总理品德十分高尚,这是令人景仰的,但作为总理,是不是除了品德高尚还有更重要的品质呢?为什么我们的周总理每天从早到晚都那么累,他可不可以少累一点呢?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的领导人就当得那么潇洒?在某种程度上,与领导人物个人品德的重要性被放大相伴随的正是社会制度与体制的不健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需要我们有大量的现代知识与理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让他们从现代知识学的视角来分析评价,而是培养一种有所保留的、理性而非全盘接受的、盲从的态度。
  在网上搜索到一篇小学生作文《读〈一夜的工作〉有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一夜的工作》一文,敬爱的周总理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为中华民族操劳,生活还那样简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在后面画一个小圈圈……有时停笔想想,有时问我几句。
  总理对工作是多么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呀!他这种对每一份文件都亲自过目,认真批阅,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文中还有一段值班室的同志送夜宵给总理吃,居然只有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而且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的清颗数……
  这段描写十分感人。多么朴素的总理啊!一夜辛苦的工作,却只吃一小碟花生米,喝一小杯绿茶。那些乱用职权,花公款吃喝玩乐的人与总理如何相比!
  总理是伟大的人也是凡人,他已成为人民公认的伟人,因为他用伟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他想着国家却未曾想过自己。
  我是一名小学生,读了此文后我懂得了:我将来要为人民做事,以周总理为榜样,从现在起认真学习,珍惜时间,决不能“老大徒伤悲”。
  显然,这位小作者在课堂上所接受的正是周总理的伦理品格。于是我知道,那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可能仍是目前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样式,教学目的都是指向学生对周总理高贵品质的心悦诚服,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崇高的榜样,我们的名言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这位学生的作文正是表达了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十分缺少公共精神,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革命领袖除了崇拜得五体投地,从来就没有丝毫怀疑过他们身上某些现代品质的缺失?想来想去,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从小所受的单面教育正是一种一步步把我们领进个人崇拜的光环之中,让我们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小学课本上就学过《南辕北辙》的故事。这篇寓言说明,如果方向错了,即使条件再好,也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一直以来,我从来就没有真正领会过这个成语的含义。其实,我想不只是我,绝大多数人学过的道理从来就没有真正地用之于实践,学的和做的从来都是两码事,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问题?这次听课后,学生激情澎湃的朗读声始终在我心头萦绕,久久挥之不去,想起这个典故,我恍然有悟:对于教育而言,也许教育的技术十分重要,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意识;否则,技术越好,离教育的目标就会越远。
  教育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即在教育所期待之中的个体人格样式上的现代化。如果我们骨子里还是期待把学生培养成全盘接受、毫不质疑、缺少独立意识、只会跪着读书——对应于吴非先生所说的跪者教书,那么,即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再先进,教学艺术再花哨,我们依然徘徊在传统教育的旋涡之中。这样看来,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在很多问题上似乎并没有走出多远,在教学的技术手段繁荣的同时,教学的内在观念好象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转变,花哨的新瓶有时候装的依然是过去的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