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童话:儿童诚信教育的新途径
作者:王中华
一、童话在儿童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1.培养儿童的诚信的形象思维的价值
童话为儿童提供诚信的模型。童话通过浅显精练的语言,简单的故事人物能给儿童提供诚信的范式,形成儿童的诚信的模型。阿凡提童话故事《金鸟》描述了一个国王的三个王子寻找金鸟的故事。故事展现了大王子、二王子为了自己的利益、贪图享受而忘记遵守承诺的不诚信的形象,三王子遵守承诺,讲信用,全力以赴来完成国王交托的寻找金鸟的任务,终于完成使命,践行了诚信。童话在离奇、幻想的语境中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诚信的形象。童话符合儿童在前运算期(2-7岁)凭借象征性格式进行表象性思维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语言和儿童的语言之间发生关系中,儿童的诚信的形象思维逐渐形成。
2.培养儿童对诚信的认知的价值
童话通过诗的语言、故事的情节,可以促成儿童对概念的把握。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图式和映像真实地表征场景或事件的物理特征,概念是对一组事件或对象的符号表征。童话通过一系列人物对话或动物对话等形式可以让儿童初步掌握诚信概念。格林童话故事《青蛙王子》描写了国王与公主之间的对话、小公主与“青蛙”的对话。从国王的讲话中可以让儿童了解到诚信是小公主答应了与“青蛙”做朋友,小公主就应该信守他们之间的诺言跟“青蛙”做朋友,而不应该欺骗“青蛙”。童话通过对话性的语言来形成儿童对“诚信”这个抽象概括的“词语”来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从而形成对诚信概念、诚信原则的认知。
3.培养儿童的诚信的品质的价值
童话可以培养儿童从小具有诚信品质的功能。童话通过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象征意义来让儿童产生诚信的体验。格林童话故事《猫和老鼠合伙》,充分运用故事情节来展示猫严格遵守“猫鼠协定”,把猪油储存起来以备冬天之用。猫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讲信用,守承诺。儿童可以从猫的行为方式,充分体验到猫的诚信品质,同时可以体会到老鼠不守承诺、失信的品行。儿童在猫与老鼠之间,也就是在“诚信”与不诚信”之间发生诚信价值冲突,进而激发儿童头脑里对诚信品质的解读,建构儿童的诚信品质,促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上表现出诚信的品质。
4.培养儿童应对不诚信行为的能力的价值
童话给儿童提供了诚信的表达方式,也为儿童辨别欺骗、撒谎等不诚信行为提供了前提,还能教给儿童应对不诚信的能力。儿童在听或读童话时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当儿童遇到类似不诚信情景之时,这些童话里的故事情节会从儿童的无意识中解脱出来,儿童能够运用这些教益而促发生成应对不诚信行为的方法。童话故事《狼和七只小山羊》,可以让儿童学习到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辨认像“狼”这样不诚信的人,同时形成面对这些不诚信现象时所需要采取的一定的应对策略。童话为儿童在现实中勇敢面对不诚信,果断选择恰当的应对方法提供了许多的教益。
二、运用童话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的策略
1.将童话进行有效的分类,精选诚信教育的童话来教育儿童
童话可以按照不同标准来进行分类。笔者认为,童话按国家分可以分为中国童话与外国童话;童话按教育性分为智育性童话与德育性童话;按读者分为小儿童童话与大儿童童话、成人童话,等等。童话的种类纷繁芜杂,决定了教师在运用童话进行诚信教学时需要进行筛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考虑童话本身的知识渗透性、德育的介入性等问题来设计童话教学,精选那些有利于提高儿童诚信品质的童话个案,从而促进儿童诚信道德的养成,提升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2.教师可以让儿童进行童话的角色扮演,加强儿童的诚信体验
在童话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创设诚信情境,让儿童积极参与童话教学过程。儿童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诚信所带来的“善”的结果,不诚信所导致的“恶”的局面。让儿童能够在“play”过程中,体悟到欺诈、伪善,体味到“诚信”,让儿童能够在童话故事的“角色”中,找到辨别诚信与不诚信的方法,形成应对欺骗、谎言等不诚信行为的策略。如在童话《小红帽》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儿童分别扮演大野狼、猎人、樵夫、外婆、小红帽等童话角色,儿童通过对大野狼的耳朵、嘴巴等特点与“外婆”的差异来判断谎言、欺诈等行为,认清“庐山真面目”,揭露不诚信,达到诚信。通过角色的扮演,儿童参与到童话教学过程中来,儿童可以产生深刻的诚信体验。儿童在诚信体验中,领悟到诚信的概念,坚持诚信的原则,形成诚信的品质。
3.要使儿童理解童话中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中诚信的关系
童话采用比喻、夸张、拟人手法来诠释诚信。童话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世界,但是又高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童话给儿童以幻想和想象的空间,但童话世界并非现实世界,所以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儿童恰当处理好童话中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诚信的关系。在童话教学中,教师需要把童话当作真正的日常生活故事来引领儿童认识童话中有关诚信的人和事,明确童话中“角色”的诚信性格,并指导儿童对这种诚信性格加以评价,从而揭示童话的基本诚信思想,使童话对儿童的诚信起感染功能。毋庸置疑,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儿童明晰分辨童话中真实的情节和虚构的内容,“使儿童了解幻想中的事物一般不会违背现实世界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关系”。[3]如前面提到的童话故事《小红帽》,大家都知道狼是不像人那样学“小红帽”的声音与“外婆”的口吻讲话的,但是童话通过拟人、夸张的手法把狼说成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结果把“小红帽”与“外婆”都欺骗了。这些幻想植根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的。现实生活之中就存在一些人,为了得到某种利益,不惜以诓骗、诈术手段来掩饰自己,置诚信原则于不顾。教师在童话教学活动中需要让儿童辨认童话中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中诚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辞海.商务印书馆[Z],1999.5071
[2] 覃江梅.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价值[J].教书育人,2003(10):13.
[3] 肖思平.运用童话对儿童进行教育[J].学会月刊,199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