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对“朗读要求立体推进”的思考 

作者:陈惠芳




  常见这样一种语文课堂:第一课时安排读书、写字,读书的要求是做到正确流利;第二课时安排讲解课文。据笔者观察,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学生在第一课时为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而反复朗读,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最终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在初学阶段;而第二课时的讲解建立在第一课时反复朗读上(反复的朗读使学生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成了对第一课时的简单重复,只是在程度上有所深入而已。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课时效率低下的现状。为此,笔者提出了“朗读要求立体推进”的观点,意在通过文本本身,激发并长久维持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时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里关于朗读的要求是这样叙述的,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由于汉语的语法对时态表述是模糊的,在没有做具体说明的情况下,极易误导读者按内容叙述的顺序做简单的线性理解,那就是朗读先要做到正确,然后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来看一段某专家的话: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舍得给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要提倡“加强初读,延迟开讲”,一般课文不读上五六遍是难以读得流畅的。就是这种线性的理解,看起来没啥问题,可细细思量一下,一系列的问题就来了: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何维持学生连读五六遍的兴趣?加强初读应该是如何加强?读的流畅(还应该有正确)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的不思量使一线的老师误解为第一课时只须把书读正确,读通顺就行了,其余那是第二课时的精彩。在这种理解下,第一课时的初读要求仅仅被限定在朗读的正确通顺上。这种语法上的先天缺憾再加上专家们的误读,使一线老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肢解语感的一体性,人为割裂朗读过程中综合认知心理活动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朗读要求的立体推进”正是为了区别出对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要求割裂开来的线性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指出?押“课程标准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线性的理解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朗读要求的正确和流利是知识能力维度,有感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朗读要求立体推进”正是新课标“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的体现。在朗读过程中,读正确、流利的过程其实也正是产生正确情感体验的过程(文字——意象——情感,此即为读出文字声音的同时,脑海中浮现该文字指向的意象,并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产生);反之,读错同时也正是错误体验情感的同时。既然朗读行为和感情体验是同时发生的,那就应该以有感情的要求去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正确是为了指向读出感情,要读出感情必也同时读正确,这本是一体不可分的。初读时,学生一定有程度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是课堂上现有的资源,这些资源要加以利用。所以提“立体推进”,是指出一般理解下要求次第推进方法的耗时低效,提醒老师关注学生初读的情感体验,借此读好书。再说,第一课时学生初涉文本,具新鲜感好奇心。也正是老师指导感情朗读的良好时机。读正确、流利的同时感情就出来了,而不是读一遍,听听,正确了,再听一遍,流利了,好,咱们来有感情读读。不能否认,这是目前课堂上的普遍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立体推进”并没有对“正确、流利”要求弱化,而在于在初读阶段老师要依据自己前期的文本解读及对学生解读寻找到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生活经历的情感因素,凭借此情感因素创设问题及情境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简单说,初读阶段就是发掘文本情境因素以规范学生朗读正确、流利的,这是提高朗读兴趣的持久性的策略,并非开始就侧重指向最终的感情体验。
  “立体推进”是变外在于文本情境的朗读激趣方法,为立足于文本情境内部寻找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和兴趣的指导方法的。常见的外在激趣方法如“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三遍才读正确,那么小朋友们要读几遍才能正确呢”,结果这手段没有使用几次就失去了作用。而立足于文本情境所设计的问题常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是来自于文本内部的,是规定学生思维方向的是试图唤醒孩子对情感体验的需求的。如?押
  师:同学们走在马路上,看到高高的房子,椭圆形的房子,还有红房子。你们肯定没有抬起头,往天上瞧一瞧,天上还有?
  生:云房子。
  师:是的,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云房子。
  师:想去见一见吗?今天云房子飘到了我们这里,打开书,看一看。
  师:老师给你们读两遍书的时间,你们觉得可以读好吗?
  生:能。
  此段实录中可见,教师发掘了文本内部情境“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所蕴涵的激发并维持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设计出“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想去见一见吗?今天云房子飘到了我们这里,打开书,看一看”。从而引导学生自发的读书愿望,并在此心理预期的影响下自然全神贯注地去读正确,读流利。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立体推进”只是一个代号,一种抽象的概括,具有一定范围内的不确定性,并非就一定要与具体内容一一对应和联系,它只是框定一个理解的范围,提醒你还要关注具体的内涵。它是为了区别开对朗读要求人为割裂的线性的理解,不能对朗读各阶段的有所侧重做出鲜明的指示。“立体”也只是将原先线性的,扁平的结构变得丰满起来,富有层次感,并没有给人三个要求“并重推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