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课堂管理新思维:合作型纪律
作者:魏亚琴
合作型纪律是一种新型的课堂纪律管理模式,只有学生真正将自己视为班级的一员,才有合作的可能。在运用合作型纪律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帮助学生形成班级主人翁意识。传统课堂管理中,教师往往视自己为管理者,而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客体和被管理者,不重视学生的参与,结果造成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被控制状态,觉得管理课堂纪律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教师在管理中要实现合作,必须把学生当作课堂管理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管理自己与他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管理的过程当中来。帮助学生形成班级主人翁意识,这是实现合作型纪律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班级主人翁意识。
2.鼓励是教师最有效的工具。合作型纪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充分运用“鼓励”这一最有效的激励工具。当学生提出了改进课堂环境的好建议时,教师要鼓励;当某位学生帮助一位学生改进了很久以来行成的不良行为时更要鼓励。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班级做贡献,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对其他班级、学校甚至街道社区做出贡献。只有当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增强“我能”的信心,提升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人,多做贡献,形成良性循环。
3.需要适当的处罚措施作保证。合作型纪律仅仅是健康课堂管理的一种模式,并非万能。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反复违纪,无视教师和同学的帮助,甚至有的学生还有寻求权力行为和报复行为。教师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及时制定合理的处罚措施,以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合理性是指处罚要与违纪行为相称。比如明明总在课堂说坏话,屡教不改,那么他的后果就是请他独自站到教室后面。如果学生与你严重对峙、大发脾气、乱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那么你只有请他暂时到教室外面,或到校长室处理。要注意处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好的行为而不是惩罚他们,即使处罚也要以尊敬学生为基础,不能斥责、羞辱、贬损学生的人格。
总之,合作型纪律的重点,就是帮助教师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则通过选择与同学、教师的合作,避免了常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抗,其实质是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积极的氛围,以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事实证明,较之以训斥、惩罚、服从、控制为特征的传统课堂纪律管理,合作型纪律更能帮助学生最终获得班级归属感,减少违纪的数量。在当今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堂管理理念同样需要更新,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管理方式,合作型纪律尤其值得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