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课堂管理新思维:合作型纪律
作者:魏亚琴
一、三C原则在合作型纪律中的运用
合作型纪律的基本方式体现以下三个要点,即三C原则:第一:对话与交流——展示学生我能的水平(I-can lever);第二:民主决策——鼓励学生做贡献(Contribution);第三:实施行为规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监督(Custudy)。每一条原则均有其特殊的含义,每一条原则的运用都有其特别的要求。
第一C:对话与交流——肯定学生我能的水平(I-can lever)
“对话与交流”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师生间的交往从外在表现形态上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应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融合。
“对话与交流”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能在学校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我能”的水平(I-can lever)。“我能”的水平是指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完成学校所给的任务的程度。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感,我们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交流能提高学生的自信感。为了增强学生对能力的自信,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使用“我能”罐,体验成功的经历。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哪怕学生只成功了一件小小的事,教师也应该充分肯定,并让学生体会自己正在逐步进步。“我能”罐是一些装饰的空咖啡罐或塑料盒,供小学生放入一些自己写的或老师写的纸条,纸条上记录了他们已掌握的某一项技能或读过的书,受到的表扬,所做的好事,得到的进步,老师给的奖励等等。当罐子被装满的时候他们就会清晰的知道自己在一段时间里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帮助了几位同学、养成了多少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了多少缺点等等。这些罐子在开班会时很有用,可以请来家长一起分享孩子们的进步,让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到“我能”。
2.学会欣赏孩子,肯定孩子的闪光点。老师不仅要欣赏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而且要学会欣赏经常犯些小错误的孩子。尤其是当孩子的行为有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时,老师就要及时表扬,表示对他的欣赏。欣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或者通过行动来表示。艾伯特认为,做出欣赏的评价包括三部分:(1)行动本身;(2)我们对行动的感受;(3)行动的积极效果。肯定是指对学生的优秀品质作出积极的评定,比如勇气、奉献、热心、友好、乐于助人、善良、忠诚、有创意、毅力、敏感和有思想。特别是面对一些经常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这些品质,一旦发现其闪光点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当学生通过“我能”罐感觉到自己在慢慢进步,当他们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关注、喜爱、欣赏,当他们确定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完成各种任务,一种“我能”的自信感也就建立起来了,这对于学生肯定自我,激发积极的行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对话与交流——肯定学生我能的水平,这是实施合作型纪律的基础。
第二C:民主决策——鼓励学生做贡献(Contribution)
要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除了要让学生找到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外,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感到自己被班级需要、被同学需要。因此合作型纪律的第二要点是帮助他们多做贡献。
1.鼓励学生对班级做出贡献。对课堂规则、日常班务管理及违纪等事项的处理都要求学生充分讨论、民主决策,让学生明确班级集体是大家的,不仅老师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帮助,班级也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每一位学生都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如何改进课堂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用同学自己制定的纪律要求代替老师制定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增强了平等民主的氛围,肯定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同学自己制定的纪律要求对他们的行为更具约束力。
2.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每一个班级的成员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品质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互相帮助的目的,就是通过互帮互带的形式,使学习有困难、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进步。因为互相帮助涉及到一批同学,老师需做好发动鼓励的工作。互相帮助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建立朋友圈,保证每个学生有互相交谈、玩耍的伙伴;采用“一帮一”辅导的形式,让好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采用同伴调解,当其他学生之间发生争端时,由同伴进行调解;同伴之间给予表扬,由学生表扬同伴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民主决策——鼓励学生做贡献,这是实施合作型纪律的重点。
第三C:实施行为规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监督(Custudy)
合作型纪律不仅要求教师与全班同学共同制定课堂行为规范,同时要求每个人都要遵守规范,要求每个人不仅时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具有监督其他人遵守的职责。实施行为规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监督是实施合作型纪律的保障。
1.写下座右铭。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具有责任心、受到尊重,希望能在安全的课堂环境中安心学习。在师生共同讨论制定课堂管理规范时,每一位学生已经明确了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作为实施行为规范的一项措施,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每个人的弱项写下自己的座右铭,以强化学生应该提倡的行为。如“不做妨碍教师教学、同学(自己)听课的事”,“尊重他人,当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课间不追逐打闹”等这些座右铭,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效发挥约束自己行为的作用。
2.张贴行为规范。将行为规范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可以及时提醒违纪学生。当某一个同学违反某一项规则时,老师可以指着这一条规则,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这条规则的意思,接下去自己应该怎么做;也可以用眼神暗示违纪的同学请他注意规则;或者在纸上写下学生违反规则的数量,贴在学生课桌上。
3.强化行为规范。为了使学生更加熟练地调控和判断自己的行为,教师有必要经常重复和回顾行为规范。具体做法是:通过召开一周行为规范总结会,让同学评出有进步的同学,颁给行为进步奖;让学生指出自己有无违纪的地方(如对学生态度不友善),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纠正,起好以身作则的作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列出自己的行为,并说明他们是如何遵守或者违反了行为规范的。
4.争取家长的参与。争取家长的参与是为了寻求家长的支持。如果有条件的话,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规则的讨论、制定、实施的过程,邀请家长参加班会,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的献计献策,以进一步强化行为规范。当学生出现违纪情况时及时与家长联系与沟通,适当召开“教师——家长”会议。
二、运用合作型纪律需注意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