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

作者:王乐之




  观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小学中年级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关键期,当下中年级作文中观察教学如何呢?学生的观察内容仅限于教材中要求的,到了写作文时才去观察,没有形成观察习惯;教师过分强调观察方法、顺序的指导,对学生观察中的情感较少关注;观察与实践活动结合不多,即使有,活动目的也很功利,过分单一地将活动理解为观察,作文,剥夺了活动对培养学生其他素养的作用,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每次观察教师都提供了详细的提纲,使学生的观察顺序、方法雷同,学生的自我观察淹没在集体观察的海洋中,没有个性;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都由学生说了算,缺乏指导,放任自流。结果导致学生要么失去观察兴趣,讨厌作文,人格受到影响;要么不知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弃丰富的生活不顾,觉得作文难,没东西写,失去信心,影响作文效率。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是因为对现代儿童观的片面理解,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都忽视了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很有必要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中的观察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儿童化观察的提出
  
  近代历史上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卢梭、杜威、布鲁纳等提出儿童在智力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方法应顺应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规律,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现代的儿童教育观认为“教育为儿童服务”。心理学认为,儿童的生活、情感、兴趣、思维、语言等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学必须顺应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写作学认为,作文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产物。儿童作文是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他们的独特世界,产生有别于大人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因此,作文教学应符合儿童特点。
  我们的语文名师们在作文教学中对尊重儿童的特点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就是研究观察教学的典范;南京袁浩老师的从“培养观察入手,改革作文教学”的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还有生活作文、绿色作文等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这些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儿童作文兴趣、能力的一些措施和理论,但没有提及作文观察中的儿童化教学。特级教师也是小语界的理论专家的周一贯先生提出了儿童化作文,笔者将其细化,提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喜欢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作文中的观察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情感方式,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都应该符合他们的身心年龄特征,语言发展规律。观察教学应该是儿童化的。
  
  二、儿童化观察的实施策略
  
  1.立足教材范例,进行模仿性观察
  中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了对作文的定位是习作,是作文的起步练习。如何指导他们作文中的观察呢?我们应该立足教材范例,让他们进行模仿性观察。一方面因为孩子们认知有一个过程,仿是孩子们习作的基础。另一方面选入小学教材中的很多名篇都是作者细致观察之作,必然打上作家的观察方式,是学生学习观察的好例子。
  笔者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观察教学,结合具体的课文让学生学习各种观察顺序、方法,让学生体悟观察效用,并进行探索、发现,了解哪种观察方法、顺序适用于观察哪种事物。我一方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一方面抓住生活中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实行模仿性观察。如学习了《我爱家乡的杨梅》,就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花、一种粮食作物,坚持进行一个生长过程的系统观察;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就去观察美丽的校园等。这样模仿课文,收放结合,对于三年级初学习作的学生来说,效果是明显的。在模仿性观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独立观察。
  
  2.直面直观本质,引导剥笋式观察
  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儿童特点,我们在他们观察时应提供实物、图片、录像等直观手段,使他们建立鲜活的表象。但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事物表面,感性认识阶段。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利于写好作文。赞可夫指出,学生只有在深刻认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头脑中形成所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条理。因此,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把观察和思考紧紧地结合起来,要在观察事物“是什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层层深入,进行剥笋式观察,寻找事物的本质:从妈妈粗糙的手上读出妈妈的辛劳;从爸爸早上起床时的蹑手蹑脚读出体贴关爱;从复习考试时奶奶这个“电视迷”不看电视中读出爱意……
  在平时生活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看到现象,学会提问题,带着问题观察,从平常的东西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比如现在是夏天了,哪些景物和人的哪些变化可以看出夏天已经到了?老师说杨晓东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学生,为什么呢?我要去考察考察。完整的种子是可以发芽的,可家里的土豆被虫子咬了一个洞,还会不会发芽呢?等等。这样使学生从表面观察走出来,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穿透事物的表象,直逼事物的本质直观。
  
  3.投入活动过程,倡导体验式观察
  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现实生活中学生既爱活动又怕活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活动时为了写作文拿着一个小本子拼命地在摘,在记,愁眉苦脸地东张西望,而不去尽情愉快地活动。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单一地将活动的目的理解成了观察,为了作文,在活动前大加强调,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其实要写好作文,观察生活,首先就要爱生活,投入生活,用全身心去观察、去感受,才能找到生活的美以及各种活动的乐趣。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投入活动过程,倡导体验式观察。
  小学生活动体验的起点是眼、耳、鼻、口、手五种官能。在儿童活动体验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儿童多器官参与。这方面,北师大毛继东教授的作文教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主张用符合儿童天性的方式去教孩子观察,写作文,作文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器官,自由地体验活动,广泛、灵敏、细致地感受事物、生活。教师在学生体验活动中作适当的指导,可以创设儿童化的观察情境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可以简要指明观察的途径,可以打开独特的观察思路,而不是指导过细,做全程的跟踪和服务。
  
  4.关注儿童本位,引领感动性观察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于是文章诞生了。”说明了如果事先没有对事物的观察,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写不出好文章来。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与大人不一样,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好恶认识并解释对象。因此教师关注儿童心理,尊重学生观察时的真实情感,倡导感动性观察就显得很有必要。
  如何让儿童观察时有自己真实的感受、有感动?实践告诉我们观察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儿童视野,采用自己解读世界的纯真方式,对生活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对亲人、老师、同学、周围的人充满关爱,就会唤起事物、人在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一支平放在桌面上的铅笔是“静静地躺在那儿休息”;工地上的工人大热天还在工作,他们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啊……这样在观察中感动,在感动中观察,我们的学生就会发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是有情有意的;就会了解到平凡的人做着平凡事,其实并不平凡;就会与他人、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真挚的关系,从而热爱生活,找到很多有情趣的习作素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