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
作者:王其华
五、 灵活运用,让词语“化”下来
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流利”一词时的教学片断:
师:还记得《悯农》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并用上“流利”这个词?
生:小明同学背古诗《悯农》,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谁能用赞扬的语气说一说?
生:小明同学背得多么流利啊!
师:(出示《高山流水》图画)这幅画画得怎么样?谁能用“流利”这个词说一说?
生:这幅画画得很流利。
师:(拿出钢笔写字,钢笔不出水)谁能用“流利”说个句子?
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
思考:词语教学是一个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解和积累是前提,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学过的词语只有投入到周转里,化用于表达中,才能获得深层的体验和持久的生命力。在以上的案例中,于老师运用不同方法,创设了很多真实生动的言语交际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进行言语转换的实践性操作。在这种多样化、情境化的实践运用中,学生思路开化了,言语活化了,知识消化了,认识敏化了,词语的丰富意义不仅牢牢地同化和固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而且深深地内化和溶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成为学生宝贵的语文素养。
于老师别具一格的词语教学令人欣赏,让人回味,更给人思考。于老师目中有人,那是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关注;于老师手中有法,那是对母语教学的本真感悟;于老师心中有情,那是对学生精神和生命的真诚呵护。词语教学不是机械地给予,也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教学实践证明,与学生精神世界联系越广泛的词语,这个词就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联系越紧密的词语,这个词就越有活性,其再生功能就越强。语言只有融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与精神同构共生了,才能真正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成为学生精神的元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