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网络环境下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者:辛晓明




  一、教材内容:属人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
  二、教学目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德;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信息搜集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前交流,铺垫教学
  (让学生由教师的谈话,推测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培养学生善于抓住细节与关键词句去思索的习惯,巧妙渗透本课“抓住细节与关键词句去思索”的学习策略。)
  环节二:激活疑问,因势定教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理解呢?
  师:(生说好后)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的部分。那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谈‘碰壁’”和“救助车夫”这两个难点部分。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地方不理解,并随即作好记号。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谈‘碰壁’”这部分,“四周黑洞洞的,怎么会不碰壁呢?”这句话我不懂。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这个问题有价值。
  生: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
  师:它包含在这个问题中,待会一起解决。
  生:在“救助车夫”这部分,我不明白“那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在路上跑呢?”
  生:“救助车夫”最后一句话说:“伯父把枯瘦的手按在我头上,半天不动,只深深叹一口气?”这句话我不懂。
  生:我不理解“恍然大悟”。
  师:谁知道?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了的意思,词典上有。
  师:你很聪明,懂得借用工具书学习。
  生:我不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救助陌生的车夫?
  师:如果善良的你在寒冷的街头遇到受伤的车夫,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帮助他。
  师:鲁迅先生也像你一样善良。
  师:还有吗?
  评析:了解学情,是课堂的开始。这个环节可以让教师真正走向“生本”。如果学生应该弄懂而没有弄懂,是什么原因?教师则有机会进行剖析性探究;如果是新的疑惑,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又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作出了相应的处理。
  环节三:交互信息,求解疑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学校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专题学习网去查询,也可以使用搜索引擎进入互联网帮助我们学习。开始学习吧!(屏幕监控,行间指导:你是怎么查这个问题的?你想,它与什么有关等等)
  师:从论坛上看,同学们的搜索理解搞得很扎实。但把这些词句回到文章中,大家到底理解得怎样,老师还想检验一下。首先,请听录音范读“谈‘碰壁’”,从字里行间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先说?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和善亲切的人。从他说话时的神态“微笑”、“笑着”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点头)有理有据,好!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勇敢的人。反动派不让他写革命文章,他偏要写,多勇敢。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知道的:在查“黑洞洞”和“碰壁”的意思时,我查到“碰壁”是比喻“受到挫折”的意思。还有鲁迅的鼻子从小就那样。我就想,难道鲁迅遇到过挫折?于是,我就用“挫折”搜索了一下,还真搜集到了有用的资料,大家看,就是这个。(学生搜,读“以笔为武器的鲁迅”——此材料在教师做的专题学习网页上有。老师要求学生共同读。教师进行“屏幕广播”)从这里我明白了“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意思是:社会黑暗,鲁迅先生遇到了反动派的许多迫害。从反动派不让他写革命文章,他还要写,我也看出鲁迅先生是个很勇敢的人。
  师:你是个很智慧的人!现在大家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吧。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独特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乐观自信的人。他受到那么多挫折,也从不悲观退缩。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是幽默的人。把受到的挫折比喻成碰壁,和侄女开玩笑,很有意思!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是啊,鲁迅先生乐观、幽默、正义,生活中他屡屡碰壁,侄女天真的问话触动了他的感慨,可是,他能对年幼的侄女说吗?为什么?
  师:他把感慨藏在了和善而幽默的对答中,你能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
  师:老师想看到你们每个人的最精彩的表现。这样,先自己练习,不会读时,可以边听录音边模仿。(网站上有分段朗读录音,学生可以随时点击调取)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同桌之间分角色演练一下伯父与周晔的对话。等会老师请人表演。
  师:大家刚才读得很认真,看你们读得那样有趣,老师也想表现一下。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表演?
  师:我们表演得怎么样?说说你的看法。
  生:老师,您的“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读出了一种感慨的感觉,让人觉得您真的在回忆自己满腔委屈与愤怒的经历。
  师: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谢谢你!(握手)
  生:谢卓立同学的“那怎么”读得特别好,既有疑问的语气,还让我听出了破折号。
  师:谢谢同学们,那么还有谁愿意表演?
  ……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学习汇报与表演中,老师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幽默、亲切与勇敢。“谈‘碰壁’”这部分,大家学得很好,可以证明大家对这部分课文的疑难查询活动是有效果的。我相信,“救助车夫”这部分大家一定理解得更深刻。谁告诉我,从“救助车夫”这部分中,你又发现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从课文中他帮助车夫可以看出来。
  师:听你这么一说啊,老师产生了一个疑惑:周晔不会写文章。你看,这种“马路助人”的平常题材有什么好写的,写了也不能打动人的心。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鲁迅先生给车夫敷完药,还“掏出一些钱”给他,让他在家安心养病,很难得。
  师:还有吗?
  生:我也不同意您的观点,事很平常,但鲁迅先生做得不平常,很感人。您看,作者的爸爸和鲁迅先生给车夫敷药时一个“半跪着”、“蹲着”,多认真,多累。而且还是那么冷的天,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师:好一个一般人根本做不到,你们道破了这平凡小事,周晔为什么会写得那样感人的原因。
  师:(出示)男同学,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其他同学和所有听课的老师,这段描写中哪些词语感动了你!
  师:听出他们受感动的词语了吗?(所有动词等)
  师:是啊,跪着,半蹲着,在北风怒号的街头。那么长时间,一般人能做到吗?感动要发自心间,让情感慢慢流出——(范读)。好,女同学再来读!
  评析:学生通过网络工具,自主搜集问题背后的隐藏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举措。这些材料如果由教师给予,学生便会失去一次真正自己读书的机会——在平常阅读中,教师可能这样为孩子提供一切必要资料吗?(当然,教师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由提供资料信息教方法到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也是必要的。如果本课中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搜集信息的知识,那么本课的教学方略就要相应调整)在交流信息时,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听汇报的判官,而是一个思维敏锐的倾听者、引路人。“你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观点吗?”等语言不断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引向理性,由单一导向多元。而“听你这么一说啊,老师产生了一个疑惑:周晔不会写文章。你看,这种‘马路助人’这种平常题材有什么好写的,写了也不能打动人的心。你同意我的观点吗?”这样故意设置的思维跳台,更是吃透了正向阅读的特点(限于阅读感受能力,学生对文本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轻易入境而无动于衷),再次在平地制造波澜,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探究读书的方法。可见,在自主的课堂里,引导者的素养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