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教育新文化促进教育民主精神的回归

作者:王继华




  教育新文化形态作用于人才培养的规律中,是一种以教育的民主精神体现育人取向文化的理性;以校长文化“魂”的作用反映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信仰;以学校文化载体作用表达动静态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以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冲出考试模式的涅槃,构建新的考试文化为导向;以幼儿园文化为基础认知取向文化,这几种文化形态的相互融合,以此体现教育民主精神的宽容、开放、公平、尊重个性的教育原则,从而远离自私、狭隘、以分数为价值认同的专制文化。
  用文化促进民主精神的回归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用教育新文化促进教育的民主精神则深切地表达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宽泛和开放。以往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教育新文化的理念却指向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超越和教育伦理精神、教育的文化传承为潜规则,使受教育者在这种新的理念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以此体现了教育民主的包容性;以往我们的教育本质更多的是讲教育目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政治本质”和“经济本质”,而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时,对教育的社会定位不仅是工具价值取向下的价值,而且是教育本身适应社会文化运动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以此表达教育新文化的本体功能,体现了教育民主精神的开放性;以往我们谈教育的过程,更多的是谈高分追求下的死记硬背,而从教育新文化的视角审视,构成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文化,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的文化人,就必须在自由、博爱的民主精神下,以学生的兴趣为主旨,以特色理念为主导,体现教育新文化对民主氛围和民主意识的营造,只有这种双向的文化氛围和民主精神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时,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新文化对教育民主精神的促进作用,其本质才能还原主体的学生。
  教育新文化的提出,不仅是对滞后的教育旧文化的扬弃,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的民主精神在新时期对人的个性解放、人文精神的回归。“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杜威语),而这个过程如不能体现文化的高度和民主的精神就是杜威先生所说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现行的教育不是无目的,而是践行一种急功近利、短视,无法体现教育伦理,无从反映教育民主,无奈于现行社会文化、没有生命活力的、千人一面的机械活动。教育文化的生成性,教育民主的博爱性,教育做为一门艺术所表达的趣味性,教育做为一门科学所表达的认知性,教育做为一门哲学所表达的质疑性,教育做为一门伦理学所体现出的人性,都在枯燥的教学中,题海的背诵中,考分的压迫中,备考的霸权中丧失、贻误。
  倡导教育民主的实质意在营造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反映一种办教育的模式。在人才的培养中把握教育的民主,是在方向上代表一种新的健全的社会文化机制在教育中的体现,是在“科学发展观”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下一种教育新文化的设计,是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体现师生平等、尊重师生的创造力,体现社会公平、多样性办教育的开放性原则。办教育体现教育的民主,只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手段,而不是最后的目的和最终的价值。教育民主的核心理性是培养人的公共德性、个性化的认知能力、捍卫个人尊严的决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一个没有教育民主理性和特色健全的教育,就称不上为真正的教育民主。
  教育的民主精神是由于人生价值的自由、博爱、公平的多维度精神而设定的。教育的民主内涵取决于社会文化对公平、和谐、尊重的需要和理解。如果说,民主政治的设定是为社会厘定一种合理的秩序,以实现人生期待公平的价值;伦理精神的设定在于究天人之际,创新和谐人生的世界观;道德境界的设定在于心灵反省中的自律,在于文化素养涵养中把握一种善的意识、美的意境,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而带来的惬意;那么教育民主精神的设定则在于诱导人们的人生观在公平、和谐、尊重中把握价值空间的张力,以此迸发出教育生命之活力。
  一个没有民主精神的教育,在育人活动中由于考试专制文化的作怪,一定是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的育人模式,一定是拒绝不同的声音,以服从和听话为一统的“步调一致”,它和哲学批判质疑精神背道而驰,因此把教育具体组织分成等级,把接受教育的权力排成名次,把学校的掌门人分成官阶,以此来估算每个人的价值,进而以不同的待遇、条件区别对待。这种违背认知规律、急功近利的办教育模式,不只是践行一种非民主的、滞后的社会文化,也是对公共资源在分配理性上产生的错判,错判的结果,以牺牲长远利益应对争议和冲突,以牺牲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保护既得利益,从而违背价值规律、抑制受教育者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以高分的权威性歧视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以统一“学店”的方式演绎教育规律的违背,以丧失教育的民主精神、式微教育适应社会文化运动的能力,践行一种滞后于社会文化取向的教育模式。
  选择教育的民主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政治考量。杜威先生曾以哲学的视野指出:“民主下的政治热心教育,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事实”,民主下的教育取向是政府主导教育的社会公平,是一种全社会共同发展的生活方式,也是政治民主精神对教育的要求,没有这样的社会文化要求,教育民主可能流为教育民粹。
  就一个社会发展而言,如果剥夺了民众对社会事物的民主参与权,压抑了民众的民主精神,广大民众的社会参与积极性和创造力必然要受到扼制,这不仅是政治民主的悲哀,也一定是整个民众社会利益被剥夺,其潜在的创造力和国民素养受损的悲剧。同样,如果在人才的培养中缺乏教育的民主精神,以一种蛮横专制的文化制约着科学发展观文化形态下的教育文化,以昔日传统计划经济和封闭的环境来认识今天的教育,忽略教育理念的作用,不思考教育怎样适应今天的社会,对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崛起、政治的需要不能做出与时偕行的选择,失去了办教育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特别是当功利主义思潮袭来时,忽视了教育服务社会文化的本质,片面急功近利追求高规格物质文化、高分数功利主义、高级别的行政职务,必然扭曲教育的民主精神,扭曲教育的育人取向文化,其后果导致今天的教育建设目标的雷同,高分育人理念的趋同,教育文化策略的“大同”,甚而,无论是各学校的招生简章、育人取向文化、教育理念,还是对教育管理者的培训,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千篇一律“有位子而没有脑子”的“官话与套话”,少有人才培养规格的特色,因此备考“统一标准”,输出“通用产品”也就不奇怪了。
  这种缺少教育的民主文化,缺乏教育的民主生活方式,缺乏对受教育者民主权力的基本尊重,缺乏民主意识下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的教育,在管理中的表现一定是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以学生文化为主体,而是以学校的形象建设和“经济发展”为构思;学校的重心不是以创新学校特色、提高学生质量、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为中心,而是以增强学校教研力量、扩大学校规模、校长知名度为前提;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不是以方便学生认知能力提高为中心,而是以严于管理、便于管理为思考,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教育服务中、文化育人中无法体现教育的民主精神。
  违背教育民主的代价,使受教育者远离了自由、博爱,少有了创新责任和理性,疏远了德性、关爱和团队意识,从小就屈服于高分“暴力”的强制,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动力,少有感恩社会的良知,其理性被剥夺,人性的多层责任被泯灭,其人生观、世界观被腐蚀,其价值观被亵渎,在盲目的氛围中,无奈地承受着远离社会文化的苦果,而不绝于耳的却是一夜高分成名的美梦,其个人获取更高利益的欲望期许在一搏中放大。这种在玩世不恭中人文素养的变态,在既得利益的导向下失去了民主文化的信仰,崇尚于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尤其是教育理念的缺失,师德的沦丧,使幼小心灵看到了“金钱的力量”,看到了“权力的能量”,致使走上工作岗位后结伴于贪污、腐化、专横跋扈,正是忽视了民主精神少有德行、责任、公平、博爱所致的症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