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例谈“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
作者:赵 明 张海峰
四、 整体性策略
例举:《将相和》教学案例
师:请大家再次认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看看文中几次出现“只好”一词,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待会儿我们进行讨论。(生读书)
生:一共出现了四处“只好”一词。
师:对!同学们再找找看,文中还有没有相当于“只好”的词语?
生:(片刻后)我认为还有一处“只得”也应该算在内,因为这个词的意思同“只好”差不多,也是没有别的办法,不得不那样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说是五处。
师:(点头表示赞同)你读书很认真。
生:第一次“只好”是在第一个小故事中。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和大臣们都知道秦王不过是想骗璧而已,但不给又怕他派兵攻打,正左右为难时,有人推荐了蔺相如。他献计,愿意带上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不肯交换,他便把璧送回来。赵王没有别的办法,不能不照蔺相如的话去做,这时候用了“只好”一词。
生:第二次“只好”也是出现在第一个小故事中,是蔺相如献璧后,看出秦王没有诚意换璧,便以这块璧有点小毛病为由要回了璧,并抓住秦王爱璧如命的心理,用要与璧同归于尽的方法要挟秦王,逼迫秦王答应约定日期举行典礼再交璧,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怕得不到和氏璧,不得不答应,此时文中用了“只好”一词。
生:第三处虽然是用了“只得”一词,但意思与“只好”差不多。秦王好不容易盼到典礼那一天,没想到蔺相如竟然已经把璧送回了赵国,他真恨不得立即杀了蔺相如,可这样做正好坐实了蔺相如说的话——“杀了我也没用,天下人都知道秦王是从来不讲信用的”。得不到璧已成事实,还落个不讲信用的罪名,秦王不可能做那样的傻事情,所以,他“只得”装着客客气气的样子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
生:第四次“只好”出现在第二个小故事中,秦王得不到和氏璧很生气,几年后,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想报复,逼赵王为自己鼓瑟,侮辱赵王以达到侮辱赵国的目的。蔺相如又一次以死相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是怕死的,“只好”为赵王击缶。他的以死相逼,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充分地显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生:最后一次“只好”出现于秦王在渑池相会上没有占到便宜,又知道廉颇在边界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不得不让赵王回去的情况下。
……
师: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高度的爱国精神确实令人敬佩,不过老师今天更高兴的是同学们能通过“只好”一词,这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人物精神。关于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
生:真没想到“只好”一词在文中虽然不起眼,但我们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仔细想,竟然帮助我们理解了课文。
……
所谓整体性策略,就是在构建阅读话题的时候,要从文本的整体出发,精心选择角度,建构出覆盖全篇或全段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课堂存在问题过多过碎的现象,使得课堂结构支离破碎,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和语言的领会不得深入,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这则案例,教者虽然只是围绕“只好”一词建构了一个话题,但这个话题的整体感极强,学生在话题的展开过程中,联系前后文,在文本里自由地行走,与同学的对话交流积极有效,不但在对话中不断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而且训练了思维,培养了阅读理解、融会贯通的读书习惯。
责任编辑:孙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