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例谈“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
作者:赵 明 张海峰
一、 实践性策略
例举:《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段
师: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与原著的第六自然段不一样——“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奢,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奢”我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奢”排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不如“发挥”用得好。
乙方:“发挥”,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显得很洒脱。所以用“挥霍”更显得春光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样的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堂上阅读话题的设计一定要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意识,使得话题的展开过程成为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则案例中,教者从文本出发,以比较为基本方法,构建了现场感较强的阅读话题,品词析句,在以辩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中领会冰心老人语言运用的精当、准确,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情感性策略
例举:《孔繁森》教学片段
(在了解了孔繁森救助孤儿、抚养孤儿、卖血换钱这些事例以后,为让学生对孔繁森有个更为完整、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学如下。)
师: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导演,请你拍摄电影《孔繁森》,那么你会用什么颜色来渲染片名呢?
(此时,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学生情绪高涨。)
生1:我想应该用白色,因为孔繁森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藏族人民的身上,在老百姓的眼里,他就像哈达一样崇高圣洁。
师:是啊,在他的墓碑上,我看到了藏族人民献上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
生2:我觉得应该用蓝色。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孔繁森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竟然不顾自己年纪已大,而去悄悄卖血,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广阔。
生3:我考虑可以用红色。党旗颜色是鲜艳的红色,孔繁森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有一颗赤诚的心。
师:他为党旗增光添彩,他让党旗更加鲜艳。
生4:我会用金色。他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藏族人民的心,他的崇高形象犹如金色的太阳放射着光芒。
生5:(很惊喜地)我知道青藏高原上有一种美丽而朴素的花——格桑花,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吉祥,藏民们看到格桑花就像看到了希望。孔繁森就是这样一朵格桑花,永远盛开在雪域高原上,盛开在人们的心中。我建议用格桑花渲染片名。
(师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生6:(迫不及待地补充)老师,孔繁森的名字应该用彩色的,因为他有火一样的热忱,有哈达的圣洁,有海一般的宽阔胸怀。孔繁森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西藏的大地上,所以,我认为可以同时用这几种颜色来描绘,以表达西藏人民对他的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之情。
师:无论哪一种颜色,都表达了藏族人民对人民公仆——孔繁森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你们现在是不是想知道,已经公开放映的《孔繁森》这部电影的片头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生:(齐答)想!
师:可我觉得影片中用什么颜色作为片头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大家都是最有水平的“导演”,更重要的是你们已完全读懂了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情思浓烈,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教学时机营造出与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建构一个以情动人的阅读话题,引导学生在情感层面与文本展开对话。这则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同时又极富感情色彩的阅读话题:“片名‘孔繁森’三个字你会用什么颜色来渲染?”它既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学生内化的情感相碰撞,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看,虽然所选的颜色不同,但都强烈地表达出了对孔繁森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之情,学生精彩的发言便是他们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
三、 新奇性策略
例举:《田忌赛马》教学片段
师:第二场赛马后,齐威王——
生:(齐答)目瞪口呆。
师:(略显遗憾地)可惜课文没有描写孙膑和田忌获胜的表现。大家有没有兴趣挑战一下作者,写一写孙膑胜利后的神色?(生跃跃欲试)
师:请你们再次走进课文,感悟一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结合你搜集到的人物资料,去猜测一下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用一个词、一句话或几句话写一写。
(生读书、看资料,补写课文空白,然后进行交流。)
生:我觉得孙膑获胜后,会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他使用的计谋成功了。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哈哈大笑的应该是田忌,因为田忌英雄豪爽,是个粗人,课文讲他失败后垂头丧气就是明证,所以,田忌赢了比赛一定会哈哈大笑,这符合他的性格。
师: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我也认为孙膑不会哈哈大笑。
师:(满怀期待)谈谈你的想法。
生:我查过资料。孙膑在到齐国前,被他师弟庞涓陷害,曾经受过髌骨之刑,被挖去了膝盖骨,他是装疯才逃到齐国的。以他的遭遇和性格来看,他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哈哈大笑的。况且,他是个文人,文人有文人的风度,他应该是不会哈哈大笑的。
师:精彩!能结合人物生平资料谈,太棒了!那依你之见,孙膑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脱口而出)微微一笑。因为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师:好一个“微微一笑”,这微微一笑,笑出了性格,笑出了智慧,也笑出了——
生:(会意地齐答)风度!
人对新奇的事物,在审美上会有一种陌生化的幻觉美。同理,在构建阅读话题的时候,要尽力求新,带给学生一些陌生感,他们便会调动起所有的热情参与到对话中去。这样,对话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内驱动力。本则案例中的话题构建在文本的空白处。文本在第二场赛马后,仅有对齐威王“目瞪口呆”的描写,教者设计的这一话题,不仅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文本的更深层面,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感悟人物性格,领悟语言运用的准确、严谨,而且能给学生既陌生又有趣的感觉,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拓宽阅读的心理。在这样一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很快地进入了与文本及相关资料的仔细对话中。这样极具新奇性的话题,不仅点燃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兴奋点,而且读写结合使得对话变得卓有成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