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数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凝视与出路审视
作者:王志南
笔者以为,数学既然是日常生活的提炼与反映,就务必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尊重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地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书本数学。因此,教师撷取的数学素材、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仿真的。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不能只关注其中的数量关系,却忽略了现实情境存在的可能性,导致数学因情节失真而与生活断层、脱节甚至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又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并建构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强调:中小学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是从解决实际问题而来的,应注重学生掌握现实数学,注重学生形成各自的数学现实。依据他所提出的“第二个原则教导现象学”的启示,数学教师给学生创设的情境,必须是能够让学生察觉得到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其中必须包含数学的内容,应用到数学概念,还有特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情境创设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其真实性。同时,也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同一些鲜活的、与时俱进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结合加以呈现,极大地唤起学生思考的激情。
四、 成人取向,脱离学生认知基础
[案例4]一位教师在有关整数应用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某人提一桶小麦到集贸市场兑换大米,用秤一称,连桶带小麦恰好30千克。已知:每2千克小麦兑换1千克大米,桶重2千克。问:此人可换大米多少千克?若此人想换大米30千克,还需要增加小麦多少千克?
问题凝视:诚然,只有溢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才能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才能让数学学习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如果将成人的现实生活等同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话,就可能会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
案例4中的情境把数学的初始条件置于商品交换的生活背景之中,虽然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形式在现实生活仍存在,但是,这只是基于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认识。事实上,对于那些对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行为仅有初步体验的小学生而言,是无从感知这种情境的。由于情境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这必然给学生人为设置了一种信息障碍,进而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情境内在数学条件的观察、质疑和思考。
出路审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所以,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富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
总之,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脚手架”,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爬坡台”,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构筑“营养胚”。这样,情境创设将会走出追求“情境秀”的误区,在数学教学中散发更为迷人的魅力。
责任编辑:李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