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理想的语文课不应忽略的特质
作者:秦咏中
三、 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接纳不足
我们追求优质的语文课堂,但是,应该知道尽善尽美的语文课是不存在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接纳不足。
叶澜老师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课堂应该是成长着的,既然是成长的,必定就是动态的、生成的。因此,要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无缺就是不现实的。理想的课,首先要“真实”。
案例:在吴江实验小学,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执教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在教学劝汤姆放掉大鲈鱼这一部分时,薛老师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就让你们便宜一点,我演儿子,你们演爸爸(众笑)。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
(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师:(扮演儿子)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拖。
生:(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谁说没人看见了?你看这么多人都看着我们呢!(不知道是学生没有完全进入角色,还是故意“为难”薛老师,他指着听课的老师。在场的老师哄堂大笑。)
师:(薛老师也忍俊不禁了)呵……不错,这里的老师是看到我们表演了。可是,你现在是故事中的人物了,你此刻是汤姆的爸爸,正在湖上,并不在教室里。知道了吗?
生:(……搔搔头,笑着,表示知道了)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众笑)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嘛!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众惊叹)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众笑)
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众笑)
师:(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生:(摸摸老师的头)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众笑)
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生齐读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
反思:无疑,这是真实的课,教学中扮演爸爸的学生,其角色出现了游离,看起来好像是课堂教学的卡壳或不足。但,我们不得不说,理想的课在实施中往往有“山重水复”“曲境通幽”的历练,课后回味时同样会有丝丝的遗憾、缕缕的缺失;一路绿灯,势如破竹的课不能不使人怀疑学生的收获究竟有多少。有时,教学中的“冷场”,学生答问的“卡壳”、“游离”……反而更能孕育课堂的生命。薛法根老师及时采用“还原”的方法把学生引入了课文情境,使得课堂教学既“真”又“实”。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不配合,学生的回答游离了。其实,这种“真实”倒是理想课堂的必备特质呢!
由此看来,一堂好课,最应该有“个性化”色彩,最忌讳成为“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创造。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一堂课是否优秀,实在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叶澜教授曾这样定位一堂好课: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有生成性——丰实、呈现常态——平实、有待完善——真实。笔者以为,其中的“呈现常态——平实、有待完善——真实”是最值得我们深思,也最容易忽略的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