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诗文互鉴,开启语文的心扉
作者:孔美壮
四、创意表达,凝情为诗
叶澜教授说,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极富动态性的。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其教育能力可以说已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突出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同时也就突出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性。当课堂开启了学生思想的闸门,点燃学生的思想火炬,那么在语文中邂逅诗意,必将引发童心的灵动。
改诗成文,融情入诗。让诗语变成白话文,这是我们常做的事。如学《静夜思》,诗句意思很明白,一下子就能译成。再如《山行》同样如此。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诗?这就不是诗句转译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深入诗文才行。也就是说,有情的参与,才能让这些诗语之意立体起来。静夜所思的,不是月亮,而是指思乡情怀。山行所言的,不止霜枫,而是无畏磨砺的人生感悟。写事的文章,是整个小学阶段都在学的作文能力,不管是静夜观月,还是驻足枫林,其实它们都隐含着生活中事,以所学的写事之法,改写诗语之事,学生能胜任。而且在改写的过程中,必定会融入学生的个性情感,以自己的情感经历来描述这样那样的诗句,那么学生也就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情怀内涵了。文情相通处,文语入思来。这是一种习得,当学生不知觉间流露在口头、笔端时,那就已是文味的积淀了。
活用例文,创意诗语。按语文新课精神而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学诗,这只是学诗的第一步。随后可行的是尝试写诗,不求格律层面的完全吻合,但求能得基本“文思”。那样之下,才会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既然“万紫千红总是春”,那么“五彩缤纷也是春”了。再求之,桃红柳绿总是春,百花竞放总是春,碧野千里总是春,莺歌燕语总是春……如此种种,这诗的求得,也真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了。相对于原诗,只组合着一个“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百花竞放、碧野千里等词都是诗外之词,但此时的语文,它简直就是一个张力十足的系统,内存的底蕴让它们和谐相融。这样的张力,就是对语文底蕴最好的扩容。
捕捉情境,移花接木。对于小学生而言,人生经历虽无先人丰富,但成长过程同样会遇生活的精彩。笔者曾带学生走在学校的大操场上,却遇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玩。一只蝴蝶飞来,有几个小朋友去追蝴蝶了。于是问学生,能用什么诗句来描述,学生即答“儿童急走追黄蝶”。不错,正合适。能否有别的语句呢?现在的这只蝶儿却非黄色,而是白色的,怎么办?“儿童急走追白蝶”、“扑粉蝶”、“捕雪蝶”、“追素蝶”……扑、捕、逐与粉、雪、素交互搭配,一时间,诗句纷呈。再看,这里可没油菜花,蝴蝶也始终没抓着,总不能“飞入菜花无处寻”吧?启发之下“飘逸翩飞”“满场追”,“飘飘翩翩”“满地飞”,如此种种,又说个不停。虽然不很合格律,但积极思索,却深值一赞。诗从生活细节来,每个细节皆可诗。有诗意思维的生活,不也成“诗意生活”了吗?走进了学生生活的诗,才算是走进学生心灵的诗。
以情感作舟,在语言与意蕴之间架设起对话的通道。启发想像,转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文化为一幅幅感动人心的画面。诗的得来,真的与学习只一步之遥。这不是奇迹,更不是夸张,只是得需有“心”之人,需要求索的阶梯而已。底蕴如深渊,点滴活水就能迅速地融入其中。如若此源浅薄,稍有日晒,则蒸发于无形了。真若如此,学生学语文中,能学到什么呢?平凡生活本精彩,点点滴滴入诗来。平白课文也精彩,慧眼识得真面目,诗情画意入诗来。诗文兼容,互见互鉴,深入而浅出,辞发而情理通,曲径通幽处,语文心扉开。
珍重,诗意的生活,诗意的语文,诗意的人生!
责任编辑:孙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