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农村小学区域性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徐勋贵




  “校本”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有人认为当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后,规模大、条件好、教师素质高的学校,才有能力开展校本教研。而农村小学规模较小,师资、办学条件比较差,无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认为,以校为本不单指“一校为本”,校本教研不等于“本校教研”。规模小的农村小学也可以通过“校际联动”的方式开展校本教研。只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活动,只要以学校层面问题为研究对象,只要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的活动都是校本教研。我校会同隔壁的龙绕乡小学、球川镇小学联合创建了“龙同球三乡联盟”活动中心,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利地推进了农村区域性课改的进程。
  
  一、 合伙送“课改”下村
  
  课改所要改变的决非仅限于学校的教与学,还应包括社会的教育观念。我们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放课改宣传单、联合编发《课改拾遗》专刊、组织家长会、举行课改开放日、创办校园宣传栏等形式向社会传播课改先进的教育观念,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积极地参与课改,认同课改、支持课改,成为课改的志愿军。
  
  二、 合“资”经营“教研”
  
  小规模的乡级教研活动,在开始的几年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效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参与兴趣越来越低;老面孔较多,无新鲜感;教学内容、教师资源未能更好地得到利用。由此,我们三乡构建了“合‘资’经营教研活动”的模式,这样既整合了教学资源,又盘活了教师资源,使教研活动取得了真正的实效。
  1.送“教”下村完小。村完小地处偏僻山村,他们往往是新教材老教法,年年老一套,永远不变貌。如此现状确是农村小学实施课改的“拦路虎”。为此,“龙同球三乡联盟”活动中心通过商议决定,每学期各学科送“教”下乡一次。村完小教师对这样的活动特别欢迎,外乡教师来送教很新鲜,活动积极性也很高,许多村完小教师谈起活动时都说,真的很棒!想不到,我们还能听到外乡骨干教师的课,尤其是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2.送“教”上中心校。教学开放周,我们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了,而且都收到了很好的研究效果。课改之年,我们对此作了一些新的改进。3月22日——3月26日,三校举行以“实践与研讨并重、反思与互助齐行”为主题的课改教学研讨公开周活动,共有语、数、常、体、音、美、计算机、劳技等8个学科24位教师开课,其中特意安排了各乡70%的村完小教师上课。听课教师热情高涨,人数达到60多人次。许多教师是跨年级、跨学科听课,成为各校教学史上的“村完小与中心校亲密接触”的一段佳话。
  3.“群英”展课改。三校为了充分利用好优质的教学资源,将在各学校开展“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定期联合开展以“课改回头看”为主题的“三乡联谊”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乡选派一位教学能手上观摩课;活动流程: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观点展示——互动评课——专家点评;交流课改教学资源。老师们在课堂教学、听评课、交流研讨中,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生活体验、情感状态和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生生、师生、课堂内外、文本世界与现实生活等的多维互动,成为教师们研讨的重点。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新模式已成为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内在的、迫切需要。
  4.为“老中青教师”搭建正面接触的舞台。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龙同球三乡的中老年教师占总数的71.5%,而且其中老年教师就占了40.8%。长期以来老年教师都是以“看客”的身份出席教研活动的,很少有“登台演出”的。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老年教师的敬业爱岗的精神(到岗、教育、辅导学生、批改)较青年教师要强得多,青年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比中老年教师要快的多、深的多。这就让我们想到:要是让他们“互补”一下,岂不是两全其美。于是,我们三乡联合开展了一次“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互动学习”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中老年教师是“我的教育”的教育论坛,青年教师则是“课改精品课”汇报。活动要求三乡选派中老年教师各1名和青年教师2名参加论坛和汇报。另外还根据学科的要求,每次活动每乡再派10名教师参与。在活动中,中老年教师谈出了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青年教师则上出了自己的水平,各具特色。中老青教师在活动中第一次正面接触,互相感受到了对方的优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动效果。
  
  三、 合开“月月碰头”会
  
  每月一交流,说说不同区域学校的课改教学情况。实验教师将自己平时课改实验中成败、困惑,通过彼此交流,取长补短,逐步形成教学上的共识,更有利于自己教学。于是我们联合制定了实验教师“月月碰头会”的制度。“月月碰头会”月月有主题,实验教师带着课改主题碰头交流,更有目标性,收效更好。对此,实验教师都说,像我们实验教师,能每月坐在一起沟通沟通,有了问题,能有时间并有地方去讨论、交流,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最好不过的交流平台。
  
  四、 合设“课改论坛”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课改实施,新的课程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在农村扎下了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课改之花正待开放。于是我们在课改的第二学期,决定开展“课改论坛”活动。鼓励一线教师,针对教育中的现状,或是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举,结合新课改,新理念,畅谈自己的观点。每乡派出若干名课改一线教师参与,限时10分钟展示,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这又一次触动了教师的教学课改神经。同时也让更多教师再次体验到课改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五、 合做“课题研究”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语文要求学生识字3000个,在量上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识字量与课时安排、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现状都构成了矛盾。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策略的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得到更好的落实,我们分别在三乡设置了子课题研究。龙绕小学负责“拓宽阅读面提高学生识字量的研究”,球川小学负责“利用家庭资源提高学生识字量的研究”,同弓小学负责“利用农村特色资源提高识字量的研究”一年下来,我们不但构建了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教学模式,而且找到了解决识字量与语文教学矛盾的“金钥匙”,提高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加速了新课改的研究进程。更重要的是,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既共同合作、坦诚交流,又为推进课题研究献计献策,取得了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研究实效。
  
  六、 合“享”课改教学资源
  
  课改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个新生事物,要更快更好地认识它,就需要多看多学。学习材料的来源需要购买、征订,而实行“一费制”以后,学校的经费很紧张,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学资金更是短缺。为此,“三乡联盟”解决了这个资金缺口,在订购优秀教学录像片,购买教育教学名著、课改研究材料等教学资源时,通过协商安排,实行“分开征订、共同使用”的原则。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一些教学资源也实行共同享用,如互派教师上对方学校“蹲点”一天,优秀的备课资料共享等,如此,既节省了学校有限的教学资金,又取得了“书非借不读“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盘活了教学资源,收到了1+1+1>3的效果。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