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开辟合作学习的“第二战场”

作者:王卫芬 柳兴科




  一、 当前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
  
  小组合作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运用。但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部分是教师主观因素造成的,可以在今后教学中改正或改善;还有部分是合作学习本身所固有的硬伤,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合作学习需要消耗大量的课堂资源,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往往采用“节流”的方法,即尽量压缩合作学习的容量、减少合作学习的时间,往往导致合作学习难以充分、有效地展开。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开源”,即开展课外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随着作业量的减少,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自由支配,但大多数同学未能合理利用。合作学习可利用集体的力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既增长才干,又调适身心,同时合作学习充分展开所必需的大量时间又有保障,可谓一举多得。
  课外合作学习并不否认课内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它是课内合作学习的延续和补充,它可以深入地探索课内合作学习中尚未涉及到的地方,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载体。课外合作学习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它的组织形式灵活而团队结构松散,教师的控制削弱而家长的作用加强。如何根据其特性顺势而为,提高课外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实施策略。
  
  二、 课外合作学习的创新实践
  
  1.小组组建——以人为本
  万事开头难,课外合作学习开展之初,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个阶段是课外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时期,教师始终要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
  ⑴ 人员组合。要充分考虑学生家庭现状和情感因素,在住址相近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小组在人数、性别、认知水平结构上趋向合理,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目的。要尽可能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偏差的同学,不能使他们在课外合作学习中。进一步边缘化。同时,要帮助各小组推选出有能力、肯负责的小组长,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
  ⑵学习时间。可采用“硬性指标”和“自定任务”相结合的方法,“硬性指标”即教师规定的合作学习活动,次数不宜太多(每星期最多不超过1次),且具体实施时间由各小组自定。除此之外,各小组自己安排的一些活动,也要充分尊重组内成员的意见。
  ⑶学习场所。活动场所的选择既要考虑现实性,又要有灵活性。一般而言,以处于组内成员们较中心位置的学生家庭住所为宜,这样,既便捷,安全也有保障。但也要根据活动的内容灵活处理,很多情况下学校、图书馆、公园等都是很好的场所。比如一些简单快捷的合作项目,大可利用中午、课外活动等课余时间,在校内完成任务。
  ⑷学习氛围。教师要帮助小组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家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使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既是团队中的一分子,又是独立的、受尊重的个体,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发表意见。
  
  2.学习内容——精要开放
  ⑴精心择取、宁缺勿滥。要引导学生努力避免把课外合作学习变成“集中做作业”,而要遵循“非必要,则不要”的原则,要精选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比如丈量土地,测土石方等。这些项目也不能太多,除非学生本身有相当高的积极性。如果是以互助学习为目的,则小组的规模可缩小,既无必要“当学生”,又无能力“当老师”的小组成员,可以不参加。由于地址分散、时间冲突等原因,学生在课外统一时间相聚一起进行合作学习,毕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必须讲求实质,切忌追求形式。
  ⑵给学生更大自主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可在课外合作探讨,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内容也未尝不可,只要所择取的题材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养成有好处,都可不拘一格为我所用。课外合作学习的题材应尽量避免由教师指定,尽可能由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正是开展课外合作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3.活动形式——趣味丰富
  玩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课外玩耍的权利谁都无法剥夺。所以课外合作学习要适可而止,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要服从学校的课程安排和作息制度,不能过分挤压学生的个人空间,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同时要体现在“玩学结合、劳逸结合”的原则,首先教师尽量不要对课外合作学习下达质量上、数量上和时限上的指标,给学生太大压力。其次要增加课外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包括内容上求新、求异,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或游戏活动,做到张驰有度。再次,把握好课外合作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经常能体验到合作学习完成后带来的成就感,增强自信,激发兴趣。
  
  4.教师引领——宏观协调
  首先,教师不能对课外合作学习放任不管,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地位依然不变,某种程度上反而要有所加强,教师要对各小组在课外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可通过事先布置和事后评价等方式,对合作学习过程施加影响,必要时可“亲临一线指导”。要密切关注合作学习的动态,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对不良倾向要及时予以制止。其次,教师对课外合作学习不能管得过多、过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靠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依靠集体,群策群力,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方案和策略,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相反,教师过强掌控,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附属感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无异于缘木求鱼,课外合作学习的原有优势,最终会消失殆尽。
  
  5.家长支持——理念先行
  一方面,要让家长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家长,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孩子素质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从而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并做好接送等安全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而课外合作学习更多是在校外举行,离开了教师的视线范围,所以寻求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这种角色由家长们担任具有天然优势。各小组可采取聘请辅导员的形式,让家长们也适当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必要时可替代一下教师的角色,为合作小组献计献策,排忧解难,当小组行为出现偏差时,可及时制止,也可和教师联系后予以纠正。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和家长沟通,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多种途径,掌握各组的情况,及时地调解不利的因素,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6.激励机制——正向长效
  ⑴要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驱力。要发挥课外合作学习的优势,就要改变那种由教师“发令”,学生照办的“师生配合默契”的合作学习方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驱力,自觉到生活中寻找合作学习的题材,积极捕捉合作学习的机会,要使学生懂得,课外合作学习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实施、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强化激励机制的作用,对于那些独立于教师指令之外,能自发开展有效合作学习活动的小组给予大力表彰。通过积极导向,营造氛围,促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⑵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共同发展。认知差异、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处理得好,这些差异也是一种好的学习资源。首先,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外合作学习,让他们感到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是关心爱护他们的,他们在学习上碰到的困难,能在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在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中,被轻易攻克。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赞赏他人,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他人多鼓励、多赞赏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再次,要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作用,让他们多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由此可见,课外合作学习运用得当,不仅能在合作能力方面得到收获,同时还是增进情感交流、促进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
  
  7.价值指向——系统把握
  ⑴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重点。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是在集体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力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①团队意识。现代社会的发展,把“合作”两字推向了极致,合作渗透于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学会生存,从小起就要教育学生接纳团队,融于团队,淡化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倾向。②乐于接受他人,学会欣赏他人,能与他人建立并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③领导者的素质。具备一点领导素质,具备一点组织、协调、应变、把握全局的能力,是今后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缺少的。④交流表达的能力。在课外合作学习中,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能使每个成员畅所欲言而无所顾忌,这是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
  ⑵要以合作学习为抓手,带动学生在其它方面广泛合作。可以说,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早就存在于生活、学习、运动的方方面面。但这些早期的合作,是自发的、直觉的,虽然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和策略,小组成员会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各司其政、自行其是,造成整体效率的低下。通过课外的合作学习,逐渐培养出来的合作意识、协作分工方法、配合交流经验,推而广之,可在方方面面的合作中发挥作用,促进这些合作活动高效而有序地开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