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家校联合,为孩子撑开一片蓝天

作者:吕华军




  作为学校代表的老师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做到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大的互赢。虽然大家都来自四面八方,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正是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可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走两个极端,老师在学校大做文章,通过各种教学渗透新课标的思想,通过建立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家长也通过家里的点点滴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校外教育,以求让孩子多学点,为适应将来充满竞争力的社会做准备,却忽视了老师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家庭、老师、学生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个相交的同心圆(如图1)。
  
  第一:学校以老师为中心,学校教育的根本功能通过老师得以实现,学校和老师是同心圆;在家庭中,孩子又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和家长是同心圆。以老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因为孩子的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而产生交集,产生了相互活动。
  第二: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孩子的发展是在孩子自身内发生的,它的获得需要孩子自身的经历、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通过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创建的一个和谐、合理、科学、个性的空间。建立这样的空间,就必须建立在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如图2)。
  
  第三:孩子的成长主要可分为家庭成长和在学校成长两部分,如何让两部分的成长形成一个共同推进学生发展的向心力,将是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只有当两部分的成长的力量得到了统一,孩子才能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可现在孩子在学校中强化的行为、习惯却在家中淡化了,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培养却在学校中得不到发挥,两股力量不但没形成合力,有时反而相互排斥。追其究竟,还是因为双方交流不足(如图3)。
  
  第四:孩子的成长是在家庭、学校创设的环境中,通过经历其中的活动而建构的。孩子的成长是在学校、老师、家庭、孩子自身的共同努力下获得的(如图4阴影部分)共同的交集。思考:如何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答案就是拉近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家庭的距离,增加其中共同参与的活动,扩大四者的交集。让老师通过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提高,从而能够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家庭更是通过老师配合学校进行必要的强化以及相应的培养,形成两者的合力,避免重复,消除孩子发展的障碍。
  
  第五:孩子的发展是家校联合(如图5星点部分)的一部分,是在家校联合的大环境下获得的。只有当老师更加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当老师和家庭的距离更近了,家校联合的空间才能扩大,家校联合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孩子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空间,所以孩子的发展与家校联合是所属关系。孩子的发展更是在家校联合的基础上获得的,家校联合为孩子的发展撑开一片蓝天。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构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还是形成一种向心力,都需要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另外,现在的家庭普遍都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每一个家长的心中,他们容易质疑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更是重视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甚至有一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在他们眼中,看到的总是孩子们优秀的地方,当老师说孩子上课不听讲等不是时,总以“他比较调皮”等来圆场。在他们眼中,孩子调皮得可爱。特别是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有些家长把对孩子的关注、对老师的掂量看成了开学必做的事情。可老师眼中有一个班活泼可爱的孩子,不可能完全倾注自己的爱于某一个学生,再加上孩子总是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受到批评也是很正常的。可当别人指出自己孩子的缺点时,虽然家长也知道存在的不足,可从别人嘴中说出,就是不容易接受。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才能有效地将两股力量转为合力,这就更需要坦诚的交流。
  由于家长心理的特殊性,交流稍不注意,不仅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家校向心力的形成,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老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要格外谨慎。
  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讲究一个诚字,只有用诚心,才能打动家长的心,才能真正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他们愉快地与教师合作。还要坚持一条原则:为孩子负责,用真情感动家长。感动家长的往往是几件小事,如这段时间进步是什么?退步是什么?甚至哪节课有进步,那节课在开小差?都能增加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浙江省特级教师夏美丝说:“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我们要小心谨慎。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更要斟酌语句,因为家长的敏感,家长的心是放在孩子的身上的。”
  沟通多一点,磨擦少一点,家校情浓一点,家长工作更有成效一点。总之,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从家长的角色出发,把握好家长的心理,对症下药,因人而异。
  老师,家长,让我们联合起来为孩子撑开一片成长的蓝天,让孩子们自由地飞翔!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