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法德相依,构筑学校和谐管理
作者:陈文斌
空间之外,尽量给予教师更广阔的自主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努力创设一种相互宽容、理解、尊重、信任,充满温情和亲切感的人文氛围。
2.宽严有度,科学管理
今天,“规则”、“制度”、“量化”等现代管理手段已经进入校园,并对学校传统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推动起了巨大作用。但是,有的学校追求的是制度上墙、工作量化、指标化,把充满个性与自由的教育教学过程看成是“教育生产”,一味强调制度的制约,凡事依纲据本而忽视人本因素,表面上是“完善制度体系”,殊不知已落入了僵化的教条主义之中。更有甚者视条例为圣经,捆绑了思想的翅膀,制度反而成为了桎梏,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工作呆板,甚至形成繁琐无用的形式主义。另一面,一些学校片面理解“人文管理”为人治管理,把人文庸俗化为人情,凡事都可以放宽要求,甚至没有要求,在“人文”的幌子下大行人情世故,于是乎,工作没有了目标、事情没有了准则,学校里个个都是老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上下一片其乐融融,殊不知“人情社会最无情”,失去公平的人情是对他人的最大不公平。
显然,这两种管理倾向最终的结果都使学校管理无序、僵化,与和谐校园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避免片面追求制度管理、重章不重人、把“以法治校”变成“以罚治校”的教条主义,也要避免不讲原则的庸俗化的人情主义,讲人文不是讲人情,应由教条型和经验型向和谐统一的科学型管理转变。
3.立足需要,发展管理。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发展的原动力,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的可能性是教师个性发展的推动力。所以,制度和人文都要立足于教师的需求,着眼于学校的发展,把“需要”转化为推动教师发展的行为,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和谐发展。
首先,制度建设和人文管理要与人的自然需要结合。因为作为自然人,教师与其他人一样有生存与安全的基本需要,而人文的关怀首先体现的对人最基本需要的保证。因此,学校管理要以关注人的自然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立足于教师现实需要,解决教师的生存与职业安全的后顾之忧。其次,制度建设和人文管理要与人的社会需要相结合。教师知识面广,理论水平高,遇事都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有强烈的参与和尊重的需要,学校制度建设就应该主张人格平等、机会均等,同时,重视人文关怀,营造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当家作主,关注学校的发展,参与学校的管理,体现教师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价值,满足教职工的精神需要。再次,制度建设和人文管理与教师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首先建立在教师群体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制度的优劣在于能否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教师的个人发展,利于优秀群体的脱颖而出,满足教师走向成功的需要,教师的发展动力正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责任编辑:陈国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