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给朗读架一把梯子
作者:单宁丽
踏着改革的脚步,新课程语文课堂从“多分析少朗读”走入了“书声琅琅”。但在一次“同课异构”的听课活动中,同一内容的两节“书声琅琅”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原来“书声琅琅”竟也有如此大的区别。
[案例]
教学内容:《小珊迪》一文中珊迪求我买火柴的情景,即小珊迪求我买火柴的四句话。
课堂一:
师:在爱丁堡的街头,有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向我们走来,他对我们说……(生接读四句话,语气平淡)
师:孩子们,这是个可怜的孩子,谁来读出他的“可怜”。(一生读,“缠”字念成平舌音,读得很生硬)
师(皱眉):看来预习得不太充分,谁再来试试读出他的“可怜”。(再请一生读,“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这一句读破句了,师未注意)
师(有点急):这样子可怜吗?我们要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师深情投入地范读)
师:同学们自己练一练。(生练读,有几个男生边练边做鬼脸偷笑)
师:下面看谁把这小男孩读得最可怜。(指几生读,语气平淡,没激情)
师(着急):小珊迪越来越急切,所以语速要越来越快。(师再次范读,指名读)
师:读得再可怜一点。(生茫然)
课堂二:
师(出示四句话):同学们可别小看这四句话,完全读准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不信你试试。(生自由试读,自信地举起手来)
师:看来准备得非常充分了,那就请同学们当我的耳朵,考一考你的同桌,看看哪些了不起的同学通过考查了。(生兴致勃勃地读着,生怕过不了同桌这一关)
师:通过考查的举手。(大部分学生都乐滋滋地举起手来)
师:看来这点困难难不倒同学们,下面增加难度了,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小珊迪当时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生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读后交流:小珊迪当时的语气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恳切……前面是一次次请求,后来变成乞求了。)
师:同学们,什么是“乞求”?
生1:“乞求”就是苦苦地哀求。
生2:“乞求”就是那种非常可怜的,像乞丐一样地求人家。
生3:“乞求”就是为了求人家都快要跪在地上了。
师:那你们试试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生尝试着练读,表情很投入)
师:看谁先来接受挑战。(生不甘示弱地举起手来)(指一生读,声音显得可怜)
师:“珊迪”,你要是眼巴巴地望着我,就更让我心动了。(生再读,神情可怜,声情并茂)
师:让我们一块向“我”乞求吧!(生齐读,语气越来越恳切)
师:小珊迪为什么要这样苦苦地乞求人家?
生4:因为他饿极了。
师:饿“极了”,饿的后面加了一个词语“极了”,意味着什么?
生5:意味着他已经饿得头昏眼花了。
生6:意味着他四肢无力,快要没命了。
生7:意味着他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可能连说话都没力气了。
师:有了这样的感受和体会,大家再读读这段话,你肯定有了不同的感觉。
(生自由练读:“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
(指几生朗读,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读出了饿极了的感觉。)
师:除了饿极了,还有什么原因?
生8:因为他还冷极了。
师:他会冷到什么程度?
生9:他冷得双唇发紫,全身发青。
师:是啊,他已经冷得浑身打颤,说话都直打哆嗦,饿得头昏眼花,有气无力了。让我们读出又冷又饿,急迫地乞求别人买火柴的感受。
(生再次练读,指句读,齐读。有气无力中多了份颤抖,乞求中多了份急切。)
[分析]
同样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教学效果却完全不同。第一位老师虽然一遍遍指导、范读,孩子们一次次模仿、练习,但孩子们读得毫无兴趣,只是乏味地翻来覆去地读,读到最后还是在一个层面上兜圈圈,孩子们的心里还是一片茫然。总之,师累生苦,教学却收益微薄。而第二位老师则不急不躁,引导孩子们读了一遍又一遍,没有过多的示范,没有过多的模仿,孩子们却兴致勃勃,声情并茂。从伊始到结束朗读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增值。
仔细对比这两个片断,不禁思索:怎样让“书声琅琅”走向有效?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漷博士说:“教学有没有实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可见,我们的朗读教学有无实效,不在于读的形式有多少,读的时间有多长,学生的朗读质量有无进步才是惟一指标。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追求的是朗读的实效性,而不是徒有形式的“书声琅琅”;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该追求的是让孩子在有效的朗读中得到增量,而不是华而不实的“琅琅书声”。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朗读当然也不例外。朗读的提升不是一步到位、一跃而上的,它需要一把梯子作为支撑,辅助孩子步步上升。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们架起这把梯子,让他们顺梯而上,不再原地徘徊,望“墙”兴叹。
一、 架一把兴趣的直梯,让孩子乘兴而上
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反之,则事倍功半。案例一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迫于老师的威严,机械地读着,毫无兴趣可言。而老师则侧重于技巧性的范读指导,未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因此就连老师深情投入的范读,也被一些学生当作笑料,边练读边做鬼脸偷笑。这样的朗读没有学生主动参与,没有情感的共鸣,有的只是翻来覆去地兜圈圈,所以师累生苦,提升微薄。案例二中同一段话孩子们回旋着读了三四个来回,到最后仍然那么意犹未尽,这归功于老师对孩子们朗读兴趣的激发:“同学们可别小看这四句话,完全读准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不信你试试”,“考一考你的同桌”,“看谁先来接受挑战”……这些挑战性的用语,让好胜的孩子们兴趣盎然,结果“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指导中至关重要,让孩子们因兴趣而自觉地投入到朗读行动中去,变“要我朗读”为“我要朗读”,朗读的实效就有望了。记得于永正老师在一节课上曾让孩子津津有味地读了七遍课文,忘我的七遍下来,声音自信了,神情飞扬了。于老师给孩子们架的就是一把兴趣的直梯,他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变着法儿让他们美美地抢着读,一遍又一遍,赢来朗读的提升。孩子们好胜心强,好奇心也强,只要换个方式,让朗读换张新的面孔,他们就会兴致勃勃。我们可以让他们想象着读、模仿着读、游戏着读、表演着读,用新名词新方式唤醒孩子朗读的激情,让孩子的朗读路上有兴趣相伴,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让成功的喜悦成为新一轮前进的动力。有趣为伴,乘兴而上,朗读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