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课堂教学视角下的备课
作者:伏衡一
4.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除完成教学的进度外,同时还得进行不断的课堂观察和研究。但是,这种观察和研究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只能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系统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人类的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到底有哪些共通的地方?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引导和关注的地方?到底有哪些差异性?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在看到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4]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目的,只是手段,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其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5.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终身教育”口号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初步形成,要求每个人时刻准备充电,以免被时代所抛弃。教师更应是如此。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自身感觉所教知识越来越熟练了,但课堂教学不论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从课堂气氛上,并未发生多少质的变化,一切一如既往。
“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呢?有专家指出,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课本的内容,以至表面上看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心应手。其实质如何呢?实质就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
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唤醒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却显得更加重要。当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再学习时,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此,当教师能够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再学习时,便有可能从“书本的井底”跳出来,从而看到广阔多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不断地学习才能紧随时代教育的步伐。教师再学习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囿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三、 备课的意蕴
备课的过程就是“战略战术”形成的过程,知己知彼才能百“教”不殆;备课的结果就是“旅游指南”的诞生,它并不是把“游客”直接送达目的地,而是详细解释景点并指引到达景点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这种用整个生命备课的精神或许值得广大教师追求。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70.
[2] 马赫穆托夫.现代的课[J].外国教育资料,1984(1).
[3] 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的个体差异——从适应到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 2006(7): 2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