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交流探析

作者:叶瑞烽

泛滥的场域,直接的后果便是教育民主的丧失和师生关系的紧张,新课程的理念对此也给予批评,有人因此主张限制教师权力、放下教师权威,这其实误读了权力与权威:其一,教育的制度性与课堂交流的规范化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从“权力加身”的地位完全脱离出来;其二,权力是权威的基础和前提,但权力并不与权威等同;其三,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反对的是传统教师权威,即以权力为基础导致权力乱用、控制型的权威。我们需要建构新型的教师权威,即以合理行使教师权力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人格魅力以及“教育爱”为保障的权威。它是保证课堂交流有效运行不可或缺的。
  
  3 赋予学生课堂交流权力
  有效的课堂交流在保障教师权威的同时,不能损害学生在课堂中的权力。选择理论认为,获得权力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要,我们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我们人类一个或多个基本需要。Jonathan C.Erwin认为权力有着三层含义:(1)驾驭的权力(powerover),这是指对事或对人施加自己的影响;(2)内化的权力(power within),它包括伴随个体成长的学习、获得成功、享受自我价值等,体现在扩展知识与技能以提高生活质量时;(3)合作中的权力(power with),体现在与他人合作时。这三种权力并存于课堂交流过程当中,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权力是一种驾驭,即控制的力量,在课堂中,它经常以消极的形态存在,表现为期辱、嘲笑他人,破坏课堂纪律等等,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有意识地做好课堂的监控,趋利避害,提供适当机会为学生获得内化与合作的权力,满足他们对权力的基本需要,防止学生在以不健康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对驾驭的权力进行追求时产生破坏课堂交流的行为。
  
  4 反思教师教学
  反思就是“回头看”,即教师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取教益,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开展研究的能力。为了促进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开展如下反思:一是反思教学理念,防止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来诠释新课程理念,从而导致理解的肤浅与偏颇以及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和偏激化。二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情境创设、交流任务预设、交流方法选择、交流过程监控、交流结果反馈等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如:交流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时效性与真实性,使情境在较短时间内与主题关联并能够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比较真实的体验。三是反思教学设想与学生实际的获得之间的差距。有效课堂交流的最终目标是要能够建构起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让学生体验并学会什么是真、善、美。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教师要思考学生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样的拷问对学生是有益的,对教师而言,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5 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
  师生双方的课堂交流类似于博弈过程,教师建构课堂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影响着教师对交流的一系列行为和互动的参与程度。因此,正如托马斯指出的那样,教师应该阐释、建构并扩展学生们的课堂交流能力。课堂交流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行为以及课堂的规则所具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教师应当提供机会,利用多种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教师期待他们做些什么,从而提高他们对教师行为的预见性。其次,提升学生对课堂交流逻辑结构的元认知能力,使他们在交流进程中能够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再次,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课堂交流有约束作用的结构性规则、社会性规则、交互性规则等方面的认识,挖掘学生以健康和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课堂交流的能力,提升课堂交流在预设中不断生成有效成果的潜力。
  
  责任编辑:白文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