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小学生成人化现象探析

作者:钱谷萍




  2006年6月27——30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4099人参与的调查发现:大人们眼中的孩子比十年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19.3%的人认为孩子们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18.7%的人认为孩子们更早熟了。
  
  一、 小学生成人化的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小学生在穿着打扮方面,甚至言行举止方面都像一个袖珍版的成人。他们在刻意地模仿成人的穿着、言行,模仿社会上一些流行、时尚的东西。特别是在选秀热潮中,小学生的身影频繁的出现在眼前。他们穿着不伦不类或是很成熟的服装,有模有样地哼唱着时下最流行的歌。电视屏幕上,有的小学生含糊不清地哼着周杰伦的《双截棍》,有的小学生深情地演唱刀郎的《情人》、庞龙的《你是我的玫瑰花》,等等诸如此类的歌曲。他们也许根本就不懂歌词的意思,但还是尽情地模仿,这是典型的小学生成人化现象。小学生成人化现象在平时也有体现,比如他们做事比较有主张,有自己的想法,要求独立。
  
  二、 小学生成人化的成因
  
  小学生成人化现象已较为普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小学生的成人化趋势呢?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这一成人化现象,包括小学生自身的因素、来自家庭的影响及社会媒体的因素。
  1.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小学生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从对他人无意识的动作到衣食住行,到对他人的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模仿。简单的模仿是一种本能的倾向,小学生最初的知识往往是从模仿中获得的。小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新异的事物很好奇,有兴趣去尝试,特别是对他们所倾向、所希望达到的行为更热衷于去模仿,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现代独门独户的住宅模式使小学生与同伴相处的机会减少,而更多地与成人在一起,受成人的影响,成人的态度更强化了他们的成人化行为。小学生也有自尊的需要,在这个欲求层中,个体的行动总是指向自尊和名誉,也不会满足于某一团体,特别是很有自信或有能力、经常有成功体验的人。小学生模仿的本能和内心的需要为他们成人化奠定了基础。
  2.家庭的因素
  一个人身上总带有家庭的影子,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理想、追求、品格行为对小学生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小学生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小学生。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卡连柯的这段话表明了父母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父母对孩子常都是期望很高,更多的要求是结果性的,而较少注重过程,不去关心过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态度等。小学生成人化的行为带给父母更多的是惊喜与肯定,看到自己的孩子像个小大人,说话、做事有模有样,就会更有成就感。父母的赞赏,导致孩子出现成人化行为的频率更高,最终得以强化。因此,父母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暗示、引导着小学生的某些成人化行为的产生,对小学生成人化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3.社会、媒体的因素
  社会的发展如此迅速,我国国民的社会心理也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社会学者的一项调查表明,1000多名被调查者的现代意识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主体意识日益突出;(2)效益意识的日益强化;(3)创新意识萌发,民众的这些意识自然会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而社会传媒的发达,导致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选秀的舞台上,小学生的成人化表演还是很夺人眼球的,备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关注,那种舞台焦点的感觉很能够感染其他的小学生,并成为一种时尚中的狂热。得到了认同,成人化的行为又怎能让小学生不去模仿呢?作者认为社会媒体、选秀节目是成人化的一个外部诱因,诱发和支持小学生的成人化行为,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强化了行为。
  
  三、 如何看待小学生成人化现象
  
  小学生的成人化是小学生加速社会化的一种现象。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独特性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即社会现实内化的过程。
  小学生成人化行为对小学生的发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本文认为还是可以分开来看的。
  1.小学生成人化的利
  小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动作的沟通逐渐被语言代替,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成人化的小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一副“小大人”的样子,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做事也像模像样的,他们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成人化的小学生敢于尝试,他们迫切地“想要长大”,有意识地使自己成长起来,加速了社会化过程。在这个加速的过程中,小学生主动地与外界发生更多的碰触,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意志力,使小学生更加自信。小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习得技能和技巧,更利于小学生的社会化。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成人化行为为小学生赢得大众的关注,得到大众的认可和赞赏,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满足了一些心理需求,在某些程度上加强了小学生对学习技能的间接兴趣,他们可以更认真努力地练习技能。所以说在一定层面上小学生成人化促进了小学生的社会化。
  2.小学生成人化的弊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该阶段的文化和快乐,他们的世界应该是简单的、单纯的。每个阶段的存在都是有其发展意义的,个体的发展是连续的,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小学生的成人化使其社会化过程出现断层,本该从小学生所处阶段得到的文化和快乐也大打折扣。小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为了小学生自身的发展服务的,一旦染上了功利的色彩,则对小学生的社会化极为不利。社会化是小学生将现实社会由外化转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将一些阴暗的东西内化成小学生的认知行为。这一层次上,小学生的成人化对其社会化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小学生的成人化服装不但看上去与其年龄很不协调,更重要的是有些服装不利于小学生的生长发育。
  
  四、 如何对待小学生成人化现象
  
  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成人化现象,逐步引导小学生向健康健全的人格发展呢?本文认为可以从小学生生活的环境入手,开展健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改善社会环境。
  1.家庭教育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针对小学生的成人化现象,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有以下两点建议。
  (1)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接触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孩子的父母,在空闲时间你不妨坐下来同孩子聊聊天,以了解他们内心的渴望和真实的想法。在你同自己的孩子交谈时你的一些想法或正确的观点也会被小学生在不自觉中吸收了。根据小学生喜欢阅读和观看电视、网络,求知欲强的特点,同他们一起探讨知识和问题,与孩子加强在流行文化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也可探讨社会上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全面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现象。这些都要以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为手段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