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教育的尊严与维护

作者:杨钦芬




  (2)从主体上看,是师生生命自由的活动状态
  就知识的来源和获取途径而言,真理来源于实践,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他没有理由以知识的权威自居,对学生存在偏见或歧视。师生之间应在尊重真理的基础上民主平等地对话、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才不会表现为一方驯服另一方,生命的个性和自由才得以彰显。同时,师生双方作为社会的人,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社会各个领域,学生都有和教师一样具有自尊、自主的愿望。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争论。教师不摆出一副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威严面孔,而是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进行平等的沟通,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促使师生之间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赏识,由赏识而和谐。
  (3)从形式上看,所尊之度“对等化”
  这种“尊”、“爱”行为不是传统的单项行为,而是平行的双向行为。互尊把教师从“神坛”上请下来,不再“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把学生从“从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还其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一个可敬可爱、有感情、可以共同探讨问题的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有质疑观念、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又可以还学生应有的权利,使其在学习中思考,在探索中进步。只有互尊互爱的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才容易显示出来。这是符合时代潮流和需求的新的教育尊严观。
  
  三、 教育尊严的维护策略
  
  1.自尊
  自尊即意识到别人对我的承认和重视,是指自我尊重并且得到他人尊重。教育的尊严不是由地位、权力等外在因素强加的,更不单纯是教育场域中人的“面子问题”,只有源于内心对教育的尊重与虔诚才是有尊严感的教育,这种教育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这要求实践教育的人首先自己要对教育重视,使教育观念和行为具有受尊重的品质。
  具体来说,对教师而言,教师恪守为师之道是其为人师表、身教育人的前提。包括他对职业的理解与尊重,对自己的身份和责任的履行,克服自身的弱点,具备精湛的专业造诣、丰富的精神世界,完善师德,以人格赢得尊严;对学生而言,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尊重教师的劳动,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动脑思考,听从教师的教诲,履行各种校纪校规;对教育管理者而言,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正确认知,合理定位,明确自己身肩的权责界限,摒弃个人主义、单位主义的狭隘利益,树立服务教育的观念,勇于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了解学校、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切实从当地的教育实情出发合理地设计教育制度,制定出一套关于素质教育的操作性强的教学评估系统;在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景作出灵活安排,充分发挥执行者的创造力,防止制度实施中的各种负面影响,确保制度的公正性、服务性,保证所制定的各种教育政策对学校、教师具有激励作用,努力为学校办学创造自由空间,为师生创设宽松、愉快、公平的教育环境。
  2.沟通
  教育是一种与个人的情绪情感沟通的职业。尊严的维护与给予是以深入理解为前提、以情感交融为背景、以平等和谐的沟通对话为条件的。用心沟通是教育实践者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相互尊重并共同获得成长。很多意外事件的发生往往因为师生、领导和家长之间彼此缺乏交流和理解造成的。无论是教师、领导还是社会,要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随时了解教育活动最真实的情况,然后在审慎的基础上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采取合理的措施。这要求教育者必须摆脱传统的权威心理,去接纳和宽容学生,真正使教育的尊严、师道的尊严和学生的尊严处在平等的地位,共同分享平等尊严的乐趣。
  3.他尊
  教育的尊严是在被人尊重与相互承认中实现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尊严的维护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1)教师尊重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尽量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不要因为一时的学习落后或行为偏差,就对学生形成偏见,不予关注,甚至完全弃之不管。尊重学生,应体现为对学生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对有过错的学生、有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同的学生,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尊严与价值,并学会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检视、反思、唤起他们的内在精神,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民主、平等、温暖的氛围,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只有让学生感到受尊重、受信任,才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并以良好的表现来报答教师的信任。
  (2)学生尊重教师
  尊师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学生要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尊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付出,关心理解教师,感谢教师的辛勤培育。
  (3)社会尊重教育
  教育是社会中的教育,教育的尊严还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认识并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对教育的虔诚之心。其次,摒弃工具化、功利化的教育观,建立回归本真教育的教育制度,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特别要对坚守教育精神的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心诚意的支持,并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健全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再次,要以恰当的尺度评价教育。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教育活动、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对教师要求和期待过高,对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职业特性尊重不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够合理,这一状况亟待改变。教育仅仅是社会的子系统,某些问题的产生不单纯是教育的原因。任何一个教师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社会和教育管理者要从发展的角度对教育和教师给予适度宽容,真正关注教育的发展,关注师生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为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尹德新主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03.
  [2] 黎启全.美是自由生命的表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 金生纮.教育与人的尊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4] 韩跃红,孙书行.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J].哲学研究,2006(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