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如何打造有效教学课堂
作者:叶 刚
四、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科属性要“归本”
1.特征要本原
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曾被奉为“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主题教学”。
此课在全国影响非常大,但同时争议也不小,林润生老师在《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一文中曾这样“点击”此课“软肋”——
“窦老师不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而是通过引进课程资源企图穷尽圆明园的辉煌;不是深入文本而是借助引进课程资源企图深究圆明园毁灭的具体过程。更难以理解的是,还要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士兵等会怎么做。其实,第三学段的儿童不具备相关的历史知识,又如何能进行换位体验,即使能换位体验也是不符合特定环境的。”
林老师的点评仿佛带给我们一帖“清醒剂”,窦老师的教学策略确实稍稍有点“过”。必须承认:虽然语文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性”课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同时也承担着启迪人生智慧,丰富人文内涵,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等诸多使命,但其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学语习文。当前有的语文课中“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滥,确有“不务正业”之嫌,让学生负担加重了,收益却减少了,需要有效、限期、大力整改。
2.手法要本色
曾见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詹大佑》课堂实录及课后相关评析文章。众所周知,《詹大佑》一课不好上,尤其是文中“人字形路线”比较难处理。教师单方面的讲有“灌输”之嫌,学生自己画则又茫无头绪。这位青年教师怎么做呢?他是非常“大胆”地用多媒体课件把“人字形路线”演示了一遍给学生看!他的解释是:“试教时也曾让学生画,但都画得乱七八糟,我想用课件演示是直观形象的,我认为用这种方法处理这样的难点是可行的……”
学生只需要知道课文在“讲什么”就行了吗?如果这样,那教师“讲它40分钟最实惠管用了。”(支玉恒语)学习一篇课文,关键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自行参悟,以努力求解和破译课文在“怎么讲”。上例中,如果学生能经历一次“乱涂乱画”,那么即使课堂因此而“不好看”,至少也能让学生得到真真切切的习练机会。学语文需要熟读和精思,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研读深究的机会,这种“免费获得”让学生“损失巨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