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如何打造有效教学课堂
作者:叶 刚
当然,说“新”也不算新。浙江周一贯老师就曾在《有效交往:测定好课的天平》(发表于2004年)一文中提出“有效”的概念。而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更是在《人民教育》上撰文《有效教学:理念和发展》,指出“有效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对学生而言指向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对教师而言则指向教学效益。”海涅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那么,当“有效教学”成为“彷徨”后的“呐喊”后,我们自然要问,如何打造“有效”课堂?
一、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目标定位要“合度”
1.剪裁要合理
2006年11月,江西的王玲湘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执教的《搭石》一课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学中,王老师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为切入点,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年轻人背着老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引导学生展开读悟,让教学简洁明快、层层深入,真正实现了“轻负担、高效率”。据现场听课老师反映,王老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精妙剪裁,真是慧眼独具,合于法度!
众所周知,教学需要教材,也应充分凭借并用足、用好教材。但是严格来说,“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其实并不能划上“恒等号”,因为前者往往必须经过适当删削与剪裁之后方能变为后者。否则,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而对于这一点,不少语文教师心中实际上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警觉。可以想见,如果教师贪多求全,企图把众多内容“最大化”地交给学生,那常常会令教学的“预算”无法变成“决算”,岂不让人“一声叹息”?
2.目标要精准
语文课的剪裁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体现在文本的定位、目标的设置上。一位老师上《荷花》一课,根据课文文风清新、文句优美的特点而设下了“培养语感”的教学目标,以“设境激趣、触发语感”“充分诵读、激活语感”“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抒情表达、丰富语感”五大板块无缝链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感素养的提升。这一针对性极强的“主攻”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真可谓“将教材的例子功能开发到底”!
上乘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以便能“集中火力”地发挥其“例子”功能。如果课文音韵铿锵,则朗读训练当加大份量;如果课文结构精巧,则谋篇布局需有效提示;如果课文词句华美,则品味咀嚼要不惜余力,如果课文意境深邃,则研磨揣测应做深做透;……当然,在“有的放矢”的同时,其他“常规性”工作也不应忽视,语文课的“五脏”——听说读写书(写字)仍须“俱全”,不能“缺胳膊断腿”,因为“抓特色”不能忘了“讲规范”!
二、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读解策略要“务实”
1.初读要扎实
教研员吴琳老师在《梅林看课堂》一书中曾提到一堂低年级阅读课《美丽的镜泊湖》。课中,那位女教师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并认读了几个词语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探究、想象,结果教学进程“举步维艰”。课后有人问她:“全课共9个生字,多数都比较难写,你怎么不抓住?”她说:“这些字学生课前都预习过了,它不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我没把更多精力花在初读上。如果过多地处理生字,我担心会冲淡学生的兴奋点……”
她的话部分地折射出了广大老师对待“初读环节”的心态——“只要生字认识了,大意能看懂了就行了,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其实,语文教学承载着识字学词、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读书操练等“专项使命”,如果学生学完课文后还读不通课文,写不好生字,说不上大意……他们能良好地“发育”、健壮地“成长”吗?必须明确,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读时往往想“出彩”也出不了,即使侥幸能出些“彩”,也很难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2.深读要切实
初读环节过后,一般就进入学生自主研读、深究探索的深读阶段。按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当前一些教师为追求所谓“书声琅琅”之境,当课堂里的“静场”时间稍长一些便过于紧张,惟恐“气氛沉闷”,因此随意压缩学生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潜心涵泳的时间。而学生因为没有“深入”文本,故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常常显得分散破碎、零乱支离、肤浅浮飘了。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曾呼吁:“现今的语文课上太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片宁静的天空,一块安静而干净的土地。”实际上,“要调动学生思维”,课堂里必须有充分的“静场”时刻,否则就无法让其“有效参与”。
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对话交流要“到位”
1.辐射要立体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交流环节既是学生心得汇谈的最佳“平台”,更是言语操练的最主要“时段”。但是,当前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却问题不少,主要是教师放得不够,学生也因此而无法畅快淋漓地自主言说。浙江蒋军晶老师获全国一等奖的《月光曲》一课亮点很多,在课堂交流方面做得更好。请看片断:
师: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回答是默认了。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所以没有必要非得点明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嘴里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盲姑娘,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
……
蒋老师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并不易答,因为书上并没有直接可寻的答案。但是,他的“放开”却换来了学生的“开放”,学生的发言应该说在“个体自主性”和“多向交互性”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不但每个人的发言都很自主、独到和完整,而且整个群体交流过程又很自由、交互和多维,充分展示了学情,有效锻炼了学生,也全面推进了教程。实际上,惟有多维、立体的课堂交流,才能让教学丰润、高效!
2.语言要提质
王崧舟老师教《一夜的工作》时,曾问学生:“你觉得总理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简朴。”王老师接道:“你的回答也很简朴,再说说理由好吗?”于是这位学生想了想说:“因为他是一国的总理,办公室里就算有高级的摆设都不过分,现在却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而已,因此我觉得总理非常简朴。”由于王老师的追问,学生的发言从一个词增加到了非常有理有据的一段话,语言的“含金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