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现状与出路审视

作者:曹海永




  在实现学生个性化解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关键就是阅读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生理能力;对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心理能力;对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质疑的实践能力;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认知能力。而这些阅读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足够的读书训练时间作保障。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不仅要把书读起来,还要读出味来。”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多方设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全神贯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这是实现文本解读个性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
  2.生活参与要活起来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参与要活起来,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广阔生活情境中去体验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解读文本,就是解读生活,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就是其阅读理解的仓库。这里的生活经验就是指读者的生活经历,包括对人生、对世界、对感情等方面的认识的综合体验。阅读的理解就是读者生活经验的汇兑,就是读者与作者在某一生活领域中的体味的碰撞。所以,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的理解就越深刻。古人强调治学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要由“行万里路”的生活经验来解读,“万里路”的体验要由“读万卷书”来承载。可见,阅读过程中的生活参与是极其重要的。
  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评生活,丰富生活阅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文本材料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解读文本。阅读教学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超原型阅读,使其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深入化、系统化;使文本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使文本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使文本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