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教材解读,不妨先问问学生

作者:钱明辉




  学生在充分感悟后朗读书信的第一自然段。
  师:书信的第二自然段中,你又找到了哪些蕴涵真情的词句,请你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生:我找到了句子是:“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出示信的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并画出句子。
  师:请大家注意这句话,读书有自己的思考才叫真正的读书,指名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生:巴金老人身体有病,写字困难,但还是提笔给家乡孩子们写信,让我读了很感动。
  师:怎么理解“终于”这个词?
  生:因为老人是忍着病痛给孩子们写信的。
  生:因为老人写字十分吃力,有时候笔都提不起来,一支笔在手里有千斤重。他是忍着病痛写下的这封信。
  师:同学们,你们提笔写字是什么感受?拿起笔体验一下。
  生:很轻松。
  生:轻而易举。
  师:可是对一位患病的老人来说,拿起一支笔的感受,如同在提千斤重的东西,这是我们正常人无法想象和体会到的。巴金老人自80年代初被确诊患上帕金森氏症后,仍然在病魔的折磨下坚持创作。他写作时连笔都拿不稳,有时刚写几个字,手指就动不了了,要横横不出来,要撇撇不出去,老人只能用左手去推右手。
  师:从“无论如何”中感受到什么?
  生:巴金老人忍着病痛的折磨,终于拿起了笔,为的是不让家乡的孩子们失望。
  生:我读到了巴金老人对家乡孩子的爱。
  师:同学们,孩子们手里捧读的是一封怎样的信?
  生:这是一份忍着病痛写下的信。
  生:这是一封包含着老人对家乡孩子浓浓的爱的信。
  生:这是一封让人感动的信。
  生:这是一封珍贵的信。
  生:这是一封沉甸甸的信。
  师:是的,这是一封凝聚着浓浓的爱的信,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饱含深情;这是一封令人感动的信,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是老人忍着病痛写下的。
  师:继续交流令你感动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我从中读到了巴金老人对家乡孩子的思念和牵挂。
  生:这里连用了两个“多么”,可以感受到这份爱、这份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师:你真会读书!能透过文字读到它背后的东西。请你们读读这句话。
  教者从学生自我这一角度出发,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关注教材,关注心灵,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在语言中感动,在体会中陶醉这才是教材解读的精要所在。看来,教材的解读,真的首先得问问学生。
  责任编辑:孙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