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刘三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交流,感悟周长的含义,知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测量并计算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绳子、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游戏
1.猜一猜
老师画的是什么?我是怎样画成的?(一笔画成)一笔画有什么特点?(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
(设计意图:一笔画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老师现场动态的演示,很直观地将边线“围成一周”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既为进一步学习周长提供了服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剪一剪
老师不仅画得好,手工也不错。取出一张白纸,很快剪下一只可爱的小海豚。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剪得又快又好吗?故意神秘地将纸背面转过来,出现了画有小海豚的边线。(使学生明白老师只所以剪得很准。是因为沿着图案的边线剪的。)指名学生摸一摸这个小海豚图案一周的边线,注意指导学生找准起点。
(设计意图:教师故意创设这个现实而又有趣的教学情景,从直观画面上感知和认识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必要的准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 初步感知周长
1.指一指
(1)出示儿童游泳池图片,你能指一指游泳池口一周的边线吗?(注意学生指的方法,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课件动态演示一周的边线。)
(2)学生指一指篮球场和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一周边线)
2.摸一摸
(1)我们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边线,你能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边线吗?
(2)同桌活动: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一周边线。
(3)学生汇报,可以上台指一指教室里物体表面的边线。
3.描一描
(1)我们把摸到的面画下来,就能得到这样的平面图形。(课件演示:从物体表面抽象出的平面图形。)
学生描一描平面图形的一周边线。(出示:课本62页第二题,选择两个你喜欢的平面图形描一描。)
(2)引出周长概念:物体表面或是平面图形的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4.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对一周边线感知充分,建立了清晰的表象,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深刻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 计算周长
课件依次出示游泳池、篮球场,再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卡片,分别说说它们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让学生把刚才认识的“一周边线”和周长的概念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清晰明了,进一步突出周长概念的内涵。)
1.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完成课本62页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周长吗?
依次出示三个图形,学生说说计算周长的不同方法,教师板书。
教师小结: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就是所有边长的总和。
2.完成课本61页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探索。(测量相关的数据,并计算周长。)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总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探索测量弯曲边线周长的方法
(1)出示透明胶带,你能测量出它的周长吗?你打算怎么测量呢?
(2)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可以用滚一滚,或是用线围一围,或是拉出一周胶带,把曲线转化为直线,再用直尺量一量的方法。(板书:滚、围、量)
(3)归纳:我们可以通过量、算、滚、围等不同的方法得到物体表面的周长。
(4)你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吗?学生说一说,课件演示:绕着树叶边线围一周。说说树叶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实际测量的活动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使其主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问题的解决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 练习
1.课本62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你能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要求他们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出示方格纸,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每个小格边长是1厘米)学生说说计算周长的方法。
再出示拼合图形,并说说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思考过程。
2.生活中的周长
(1)生活中的图片:
(课件展示路标、镜框、绕操场跑步、量腰围等等。)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周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2)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运用到周长的知识?
学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