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小学生课间文化的优化
作者:应 伟
(2)开展系列课间活动
①“自主合作”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课余的时间主要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支配,自己来把握。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全都给予鼓励、支持。让学生自主建立活动小小组,挑选自己的好朋友,可以3人、5人自由组合,自己寻找共同喜欢的活动项目进行研究。课间十分钟,独自一人散散心,放松放松紧张的大脑;背唐诗比赛,享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做几个体育竞技游戏,舒展舒展筋骨;大伙儿在一起,探讨一些新发现,合作互助,做一些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等。
②“主题组合”活动。主题组合活动的含义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将目前教育计划中无法顾及的,而又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身心和劳动等素质的多种教育因素及教育活动组合成系列的活动课程内容,并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教学的形式实施,以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发展兴趣特长,全面提高素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的《爱国主题活动》,结合向革命先烈学习时的《军事主题活动》,结合节假日、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教育的《亲子活动》等。每个主题活动的展开,各学科教学都密切结合,价值指向明确,既要符合游戏活动的各项特征,又要结合主题要求进行创编和开展。在活动形式上,主张根据主题组合活动内容的性质,通过多种形式来实施,如可以按年级、班级或小组、小小组来进行。在评价方法上,采用目标行为模式为基本评价模式,指标体系是纵向和横向双维度的,指标作设权处理,从总体上来衡量目标的达成度。
③“学科渗透”活动。如常识学科:我们的校园环境以及周围环境尽显大自然景象:校园里有各种花草树木;围墙边有各种杂草、野花;岩石缝隙里有蜗牛、青蛙、蟋蟀、蜥蜴、飞蛾、青虫、蚱蜢……但是,学生对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见多识广”,对大多数花木虫草所属的科目、生长习性、花果季节甚至其名称都不知道。如果我们把小学自然课延伸到校园及其四周的“自然界”,这不是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科书吗?再如语文教师与音乐教师联手,将所学古诗填在学生所熟悉的乐曲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配上《牧童之歌》的旋律。)数学教师与语文教师联手,将枯燥的数字拟人化:胖胖0,瘦瘦1;小鸭子2呀,小耳朵3;4像小红旗,5是象鼻子;6和9双胞胎,练习倒立就是6,立正站好它是9;7像镰刀8麻花;10个数字如一家。……
课间文化,需要一定的目标定位,需要教师的介入,需要学科的渗透,需要生生的互动。只有通过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文化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才能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愉快课间、愉快心情、愉快创造;只有主动参与,多方联手,才能建设积极向上、愉悦生动、富有时代气息和现代文明色彩的“课间文化”,建造学生美丽的精神家园。
[1]